关键词:实体经济;区块链+;
摘 要:
内 容: 近期,一批A股上市公司公告涉“链",区块链赋能百业引发无限遐想,资本市场更是“链情"高涨,相关概念股“一点就飞"。
如何理解“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区块链+"是否已经迎来了超级风口?上市公司涉足区块链有着怎样的初衷与规划?区块链技术是否已有成熟的应用案例?投资者该如何把握投资机会?
11月15日,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举办第十二期产业前沿(深圳)圆桌论坛,以“融合聚变链上机遇"为主题,围绕区块链技术应用现状及前景等话题,与监管层、上市公司及投资机构进行了一场“头脑风暴"。
与会者认为,我国区块链产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期。作为重要底层技术,区块链与大数据、物联网、5G等深度融合,将为实体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但区块链技术短期内能否极速提升上市公司业绩、能否迅速推动某一行业走上巅峰,还需要观察。
“区块链+"或迎黄金十年
“区块链技术被提到这么高的高度,让我们从业者感到充满动力。"腾讯区块链产品总监王乐庆说。
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24日下午就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区块链技术的集成应用在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确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
与会者普遍认为,这标志着我国区块链产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期。
“互联网解决效率的问题,区块链解决信任的问题。过去10年是`互联网+',往后会是`区块链+'的10年,蕴含了大量的机会,而且是可以使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改变的大机会。"中装建设董事长庄重认为。
王乐庆认为,互联网让信息的传播成本无限趋向于零,区块链技术则能够让“价值"的传播趋向零成本。“如果`价值'传播能像信息传播一样,房产、土地、车、证券等能上链做安全又快速的交易,那么社会的生产力、生产水平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和释放。"
与会嘉宾普遍认为,区块链正在引领全球新一轮技术变革和产业变革,也正在成为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的“策源地"。区块链与大数据、物联网、5G等充分融合,可以为实体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作为底层技术,区块链有望为各个行业赋能,甚至带来颠覆性改变。
目前,区块链技术已开始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近期,一批A股上市公司发布涉足区块链的公告,一批“产业+区块链"的项目陆续启动,新的产业形态正在形成。
不过,对于“区块链+"的巨大能量释放需要多长时间,短期能给实体经济、上市公司业绩带来多大助力,嘉宾们的观点出现了分歧。部分嘉宾认为,区块链的发展会比互联网落地得更快,“区块链+"已经开始展现出助推各行业发展的不俗实力。但也有部分嘉宾认为,区块链技术短期内还难以迅速推动某一行业走上巅峰,国内区块链技术应用仍需在扩展性、商业模式等多个维度突破。
区块链技术已实现多场景应用落地
事实上,虽然区块链技术近年才被国家上升到“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的高度,但随着“区块链+"的真正价值日益被世人所认识,各市场主体早已争相挤进赛道,并率先在多个场景实现了区块链技术的落地应用。
其中,金融领域是目前公认的区块链技术应用最多的领域。IDC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区块链市场份额中,金融业所占份额最大,为60.5%。
论坛上,来自中国人民银行深圳中心支行、中国平安、腾讯、微众银行及奥拓电子等嘉宾,分享了各自推动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落地案例。
为增强企业互信、解决企业融资贵融资难等问题,中国人民银行深圳中心支行和数字货币研究所于2018年9月推出了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简称“央行贸金平台")。一年多以来,该平台的运行情况超出市场预期,获得各方点赞。
据中国人民银行深圳中心支行人士介绍,目前央行贸金平台已有30家银行接入,并与税务系统进行了互联,实现供应链应收账款多级融资、跨境融资、国际贸易账款监管、对外支付税务备案表等业务场景上链,累计业务上链3万余笔,业务发生笔数6100余笔,业务发生量约合760亿元人民币。
区块链所具备的数据难以篡改性、数据可溯源等技术特性,可以较好解决供应链金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因此供应链金融成为区块链技术落地成果最集中的领域,除了央行贸金平台,中国平安、腾讯、微众银行等,均在供应链金融领域拥有成熟的区块链技术落地案例。
“除了金融领域,腾讯区块链技术还在税务、财政、司法、公益等领域诸多场景深度落地。"王乐庆说。以税务场景为例,截至10月30日,深圳市区块链电子发票开票量突破1000万张,腾讯正是深圳区块链电子发票底层技术提供方。目前深圳区块链电子发票开票金额累计已超70亿元,接入企业超过7600家,广泛应用于金融保险、零售商超、酒店餐饮、停车服务等上百个行业。
据微众银行金融科技首席研究员李斌介绍,微众银行牵头研发的FISCOBCOS区块链底层平台已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开源联盟链社区,开源生态圈内已有众多企业的上百个应用,其中超60个应用在生产环境中稳定运行,涉及政务、版权、智慧城市、司法、金融、供应链、社会治理等诸多领域。(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