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行业研究报告数据库

行业分类

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详细信息

找到报告 1 篇 当前为第 1 页 共 1

【精读2018】教育篇:全民焦虑 出路何在?

加工时间:2019-01-02 信息来源:财新新闻选编
关键词:2018年;教育;学生分流;应试之风;
摘 要:
内 容:

  [编者:2018年也许是最漫长的一年。从年初对“新周期"的憧憬到年末“活下去"的呐喊,市场经历了寒暑分明的四季。无论是宏观经济的跌宕起伏、国际政局的波诡云谲,还是金融业的水落石出、新经济的大浪淘沙,2018年的戏剧性都远远超出了任何剧本的想象。

  过去的一年间,财新一如既往地追踪和记录了时代最鲜明的印迹,不仅包括影响当下的重大事件,也包括在长时段中发挥作用的历史元素。岁末年初,财新编辑精选了各个领域的重点报道,鉴往知来,以飨读者。]

  【财新网】(记者 丁捷 宿慧娴)整个2018年,焦虑二字始终是涉及教育行业的所有人群中共同的情绪。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老师还是学生,甚至包括学者以及决策者,也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甚至无论是从学前教育还是到高等教育领域,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民办教育,无论是在国内上学的还是干脆出国去留学的,都没有人感到轻松。为什么?

  从各个学段来看,应试之风愈演愈烈,有关补习行业火爆,但不少人却感到前途难料。抢跑线一路下延,父母们难掩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希冀,甚至在学前教育起步阶段,“小学化"、“应试化"的趋势凶猛来袭。同时,社会竞争也愈发火热。2018岁末经济形势低迷,“国考"缩招,多家企业接连曝出缩减校招和社招,考研人数猛涨,就业市场迎来“寒冬"。(参见“中小学补习“第一股"好未来 新财季净利润翻番"“好未来第四财季营收超预期 减负令下继续扩张"“新东方中小学补习业务增势显著"“北京海淀区两机构竞逐公务员考试第一股"“大学生遭遇寒冷招聘季 `就业难'重出江湖?" “高校考研季 缘何不严肃")

  纵观2018年,各地的校园都不平静。尤其在公立学校,不光城市中产焦虑(参见“哈尔滨教师收礼风波背后"“教育部部长点名“三点半"现象 家长却说补习都是被逼的"“奥数竞赛、课外补习遭严打 家长缘何不领情"),中小城镇和农村也焦虑。对于广大县域家庭来说,临近年底“消除大班额"终点线之际(参见“多地年底冲刺`消除大班额' 教育部任务能否如期完成"),各地爆发学生“分流“事件,户籍制度给随迁子女带来的升学壁垒依然顽固,一系列城乡教育鸿沟问题再度激化了全民焦虑。(参见“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说`乡村弱'`城镇挤'")

  人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拓宽供给渠道的改革在2018年也还延续以往多年前就开始的努力。为弥补“体制内"学校的地区配置不均衡,新《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配套条例正在明确民办教育的支持方向,意图通过“分类管理"规范民办教育,激发其活力。(参见“《民促法》再掀风波:教育政策为何搅动资本市场")但将营利性民办教育完全拒于义务教育门外的做法,是否会削减一些民间资本进入教育的热情?飘红的教育股背后是投资人的焦虑,也有决策者的担忧。(参见“新华教育在港上市:拟收购本科院校,投资临床医学院"““一起作业"获2.5亿美元E轮融资 在线做作业多家竞逐")

  与此同时,学前教育也将面临公办民营格局的重组。(参见“学前教育立法进程有望加速 公办民营格局将重组")事实上,学前教育的投资环境并不尽如人意。(参见“独家|河南周口民办幼儿园雪中遭拆 40余民办学校陆续消失"“河南周口推平50所民办学校"“河南周口民办校遭强拆续:民资办学降温"““河南周口民办校强拆案"一审判决:政府被认定违法")更引发忧虑的是,多年来被诟病公共投入太少的学前教育在11月迎来一纸新规,提出要逐步提高公办园园所数量和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不同于城市,大量山村幼儿园尚未进入国家政策,政府补贴的落差正在加大城乡教育鸿沟。(参见“2300个免费幼儿园")随着政策推进,民办营利性幼儿园将受到压缩,学前教育供给会否遭遇滑铁卢?(参见“红黄蓝股价暴跌 国务院新规遏制民办幼儿园`过度逐利'")

  追根究底,中国家长的教育焦虑,源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升学压力。对于持续比拼在升学战场的家长们来说,每年的“幼升小"“小升初",就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役。2018年年初,教育部门启动的“补习整改",将减负推向高潮。截至12月12日,全国共摸排40万所校外培训机构,发现存在问题的机构27.3万所,现已整改24.8万所,整改完成率达到90%。(参见“独家|探路补习产业链:“名师"兼职价几何"“ 对话俞敏洪:学生负担为何越减越重"“对话锦州四中校长赵雅:我为什么反对补习")

  减负凶猛,家长们“自主增负"的脚步没有停歇。 一篇《疯狂的黄庄》映射了众多城市中产阶层家庭对子女教育无不渗透的焦虑。这源于明里打击的超纲补习,难阻暗流涌动的升学竞争。虽然2018年以来,“华杯赛"、“迎春杯"在内的众多奥数遭叫停,但学生学业负担依旧沉重,择校之风根深蒂固。(参见“`迎春杯'变相竞赛被打掉 奥数热真的熄火了?")

  全民教育恐慌的背后,直指优质教育资源分配和供给困境。为抑制学区房热,“多校划片"政策持续推进,学区房价或遭洗牌。继“推优生"、“特长生"等通道取消,全国“小升初"规则各异的入学途径被收紧。即使在教育资源更丰沛的北京,中小学“就近入学"比例均超95%的情况下,校际、区域差距依旧存在,择校矛盾难以避免。2018年夏季,北京爆发多起“小升初"学位维权事件,成为全国典型。(参见“错位学区")

  全国义务教育“大均衡"思路升级。10月,北京教委酝酿多年出台新政,“学区制"和“集团化"成为两大教改方向的核心,意在填补教育资源的低地,但目前来看,学区制和集团化改革中没有“上位政策",国家甚至省级政策缺位,各区县均在“摸着石头过河",对学区制怎么操作、采用哪种管理模式,尚待进一步尝试。(参见“中国式学区制改革起步")

  与此同时,加强校园安全保障的警钟再次敲响。除了教育资源配置本身的问题,社会矛盾尖锐,一些治理问题痼疾难消,也让平静校园无端蒙受阴影。近日宣判的2017年的“红黄蓝虐童阴影"挥之不去(参见“北京红黄蓝幼儿园虐童案一审宣判 涉案教师获刑一年半"“四平红黄蓝虐童案二审 涉事机构是何民事责任" “虐童的幼儿园教师又出现了"),2018年多起恶性虐童事件频发,不少学龄前家庭忧心忡忡。而上海民办中芯学校曝出的食品安全风波,让食品安全长效机制建立问题引发关注。陕西米脂学生遇袭等多个校园凶案带来的悲痛与愤懑,让学生人身安全问题摆在公众面前。(参见 “米脂中学生遇袭事件:警方在嫌疑人家中搜出数把匕首"“重庆一幼儿园突发砍人事件 10余师生受伤"“ 特稿|凶手黄一川")

  在浩浩荡荡的城市化进程中,流动儿童问题入学门槛依旧存在。即使大城市的公办中小学已逐步向非本地户籍的随迁子女开放,户籍制度造成的歧视性升学壁垒依然顽固。北京粉笔蓝天科技有限公司CEO张小龙发微博吐槽,孩子因没有北京户籍,求学之路坎坷(参见“`外省人'为孩子办理北京学籍指南");在北京,中职院校里质量较高的职业高中大量学位空置,却仍然不对外地户籍学生开放(参见“招不满的职业高中");北京最大规模之一的打工子弟学校北京黄庄学校关停,1800名随迁子女将另寻求学路(参见“1800打工子弟告别北京黄庄学校:建校20年后关停");苏州公办校内人为设立一道“隔离门",将划片入学的孩子和打工子弟隔离开来(参见“苏州公办校隔离风波:拆不拆墙费踌躇")。

  城乡二元结构壁垒弥坚,教育不平等扩大了阶层的鸿沟。农村辍学儿童、留守儿童、城市随迁子女等问题日益突出。浙江永嘉78所农村校遭撤并,数千名农村学生面临就近上学难(参见“挽留78所乡村学校");湖南耒阳学生因“消除大班额"政策要求而被“分流",引爆了家长的怒火(参见“教育城镇化耒阳样本:夹缝中的农村下一代");而在四川南充嘉陵江畔的乡村,12个民办村小面临被关停的命运(参见“最后的村小")。教育资源供需失衡如何缓解?

  教育资源分配严重失衡令公众高度不满,教育生态链底端孩子们命运如何被改变?12月,一篇名为《这块屏幕可能会改变命运》的文章给出了答案。“人工智能+教育"能否弥合差距?在一些教育界资深专家看来,技术的作用不可小觑,但并非全部;要拉平教育资源差距,面对从孩子出生即存在的城乡鸿沟,依靠高中阶段的网课并不足够,更需要系统性制度变革。(参见“还原“一块屏幕"后的教育鸿沟:技术能否弥合差距?")

  然而,不论是中产阶层的群体性焦虑,还是城乡之间的教育公平,我们需要重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以人为本"。部分学生的心理状态不容乐观。2018年,多起未成年极端事件令人震惊:15岁的西安初中生毕某11月跳楼自杀,家长认为,校方违背学生意愿带其剃光头或是这起悲剧的导火线(参见“西安初中生自杀疑云:校方称未给学生剃光头");湖南益阳沅江市12岁男孩12月持刀杀母后,称“我杀的是我妈,又没杀别人";12月,深圳8岁女童遭家长暴打。一幕幕揪心的画面令人深思,家长和学校教育惩戒孩子的边界在哪?

  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不可再遭漠视。(参见“追问392起中小学生自杀案:学业压力或为首因")今年4月,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教育蓝皮书: 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8)》,研究数据显示学业压力、家庭纠纷、师生矛盾、情感纠纷、校园欺凌都能成为中小学生自杀的诱因,其中,学业压力或为首因。随着2018年末,江苏发布《江苏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草案)》,家庭教育列入立法计划使其呈现“从私到公"的转变。父母是否该学习如何成为父母?(参见“江苏将为家庭教育立法:谁来教父母成为父母?")

  教育不仅仅只是教育本身。高考被看成是社会阶层流通的重要途径。但长期以来“一考定终身"的选拔模式也被视为偏离教育原有之意,中国学生被打上“应试化"、创新性思维不足等标签。意图以“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招考分离"倒逼教育系统性制度变革的新高考,在2018年因“浙江修改高考英语分数"而再生风波,加之少数省份方案迟迟未得落地,整体进程放缓。(参见“新高考再寻方向"“浙江新高考出“事故" 改革下一步怎么走?")

  中国教育路在何方?加大投入被认为是强有力措施。但应该怎么投才是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各界似乎还在寻找答案。10月,教育部等部门公布201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连续六年维持4%以上。但这一占比刚过及格线,目前仍低于世界中位水平。教育总投入恨少,教育经费地区间的投入不平衡现状仍难扭转。2018年,贵州毕节、安徽六安多地爆发“教师集体讨薪",再次将教师群体薪酬问题推上风口浪尖。(参见“贵州毕节多县教师分文未得年终奖 公务员可分2万元"“各地频现教师讨薪,责任在谁?")

  除尚待变革的基础义务教育外,大学作为人文精神、社会智识和创新能力的象征,应在栋梁之才的培养上发挥关键作用,但中国大学在这方面的建树却并不如意。华中科技大学18名学生因学分不达标本科转专科引发热议。中国大学“严进宽出"的低淘汰率,导致不少大学生“醉生梦死",部分高校或成“文凭工厂"(参见“中国大学生缘何`醉生梦死'?")。

  一些高校师生关系逐渐演变为雇佣关系,2018年酿成多起惨剧:西安交通大学博士自杀,女友指斥其自杀与导师的“奴役"有关;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跳楼,家属称孩子生前长期遭受导师压迫(参见“武汉理工硕士生自杀续:调查与家属叙述存出入")。本应传道授业解惑者的导师,却依仗权力空间来盘剥学生,严重触犯了教育和学术的底线。

  而权力压迫的另一面,是多名“长江学者"被曝性侵学生,校园“Me too运动"在中国不断燃烧。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长江学者"陈小武被曝性侵多名女学生;南京大学“长江学者"沈阳被指控,在北大供职期间涉嫌性侵20年前自杀的女学生(参见“专访举报者王敖:师生之间性关系是权力侵害");中山大学“长江学者"张鹏被女生实名举报性骚扰(参见“中大教授性骚扰学生被处理 沈阳张康之案尚无结论")。校园性骚扰防范机制迟迟缺位,防治校园性骚扰,依然前路漫漫。

  不论是破解应试化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机制创新,核心都与高校去行政化密切相关。民间力量正为此迈出一大步。2018年4月,中国首家民办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获批设立。(参加“西湖大学诞生记")定位于“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并“剑指世界一流"的西湖大学,打破民办高校长期被禁锢其中的“定位起步低"“绝大部分为职业技术型"布局,正探索学界、民间资本与政府互动下更加灵活有效的治校机制。(参见“民办大学寻路")

  象征着现代大学制度的高校自治,还被认为是拒南京大学教授梁莹等“404教授"于门外的良方。曾经考虑过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权的新高考改革,在方案成型阶段却囿于高校腐败而有所调整。中国高校何时能够真正获得尊重?更加灵活自由的民间力量已经开始尝试探索,未来依旧任重而道远。


© 2016 武汉世讯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武汉中网维优
客服中心

QQ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员


电话咨询


027-87841330


微信公众号




展开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