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行业研究报告数据库

行业分类

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详细信息

找到报告 1 篇 当前为第 1 页 共 1

论我国食品安全治理领域黑名单制度的完善
作者:马睿 加工时间:2019-11-21 信息来源:西北大学
关键词:食品安全;;黑名单;;制度完善
摘 要:食品安全事关社会稳定、人民福祉,不论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在巨大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食品安全丑闻层出不穷,引发了食品行业的诚信危机。传统的道德约束显得力不能及,违法成本过低、处罚不严厉为人们所诟病,亟需强大震摄力的规制手段。食品安全事件的背后映射出的是制度的不完善。一个好的制度可以有效抑制人们坏念头的萌生,需要构建不敢犯、不能犯、不想犯的长效机制,守住食品安全、人民生命健康的底线。法律的约束性、强制性较高,但局囿于高昂的管制成本及有限的辐射范围,其惩戒力度有限,可更多地被视作预防及纠错机制。黑名单制度经济、高效等诸多优点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然而食品安全治理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仅凭黑名单本身却又是不够的。基于国际经验,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是对不诚信的惩罚机制。因此,黑名单制度要充分发挥其作有赖于大型信用信息基础数据的支撑,其必须与法律制度、社会信用制度相关联,构建公众参与、多元主体参与的“联合惩戒”,从而形成全社会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压态势,让违法失信的食品企业寸步难行。完善名单制度,从内部来说,需要作好顶层设地计,在“大数据”环境下,应当与配套制度相衔接,建立完善信息系统,与信用档案制度、追溯制度不断融合,实现信息资源整合和数据共享;外部来说,要进一步发挥法律的规制机制、强化监督监管,筑牢思想防线,形成公众参与的联合惩治,真正实现建设不敢犯,不想犯,不能犯的长效机机制。同时,我们应当切实地考虑到中小食品企业居多、利益分配纷繁复杂的实际情况,对其惩戒监管力度并不是越大越好,过于严苛反而过犹不及,会导致食品安全违规行为由个别违规演变为大规模群体违法。要注重救济措施的施行,让监管和惩戒达到一定的平衡。
内 容:原文可通过湖北省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http://www.hbstl.org.cn)获取
© 2016 武汉世讯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中心

QQ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员


电话咨询


027-87841330


微信公众号




展开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