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食品安全;;批评话语分析;;过期肉;;对外传播;;意识形态;;话语权
摘 要:近年来,国内发生的“过期肉”,“禁药门”,“地沟油”等事件,使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深深陷入国际舆论的漩涡中,成为国际媒体的报道焦点。新闻媒体的话语是人们最容易接受的大众话语形式之一,对于人们对社会的认知影响深远。批评话语分析理论旨在通过对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语境的分析,来揭示大众话语形式中暗藏的不平等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本研究针对以公信力著称的《纽约时报》的涉华食品安全报道为研究对象,运用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角,即以文本分析,话语实践分析和社会语境分析的方式,来解读并总结《纽约时报》对涉华食品安全报道的话语策略,话语的倾向性,以及报道所反映出的中国话语权所面临的困境和破解建议等。本研究包括两个核心部分:第一:通过批评话语分析理论探究《纽约时报》涉华食品安全报道的策略与报道特点,以此揭示以公信力著称的《纽约时报》是否在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上呈现出一定的倾向性;第二:探究《纽约时报》对我国食品安全的报道引发的影响,以及对我国对外传播的启示。根据研究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在本文维度方面,《纽约时报》大量使用“词汇过度化”策略,构筑出中国食品安全形式严峻,不容乐观;通过及物系统分析发现,《纽约时报》在安排事物的位置时,对中国相关行业施动者的动作有强调意味,从而弱化了受众对其他参与者的关注,起到隐藏事件责任归因的作用(2)在话语维度方面,笔者发现《纽约时报》在选取中国官方的描述话语时,将话语融入特定语境进行“再情景化”的情况时有发生,微妙并隐蔽的传达出话语生产者的观点;在使用转述引语时,《纽约时报》侧重于将引语内容放在中国体制,食品丑闻等方面,其中多数间接引语来源模糊,有助于掩饰主观倾向,呈现出不利于中国的倾向性。(3)在社会实践维度方面,笔者系统回顾了2014年爆发的知名快餐连锁店麦当劳与必胜客等公司使用“过期肉”这一事件,发现《纽约时报》记者在报道此事件时,将报道角度聚焦在中国食品业频发问题的大文化环境上,出现为有责方“喊冤”的情况,具有出“褒美贬中”的倾向。(4)《纽约时报》之所以可以轻易构筑出中国食品质量不真实的“拟态环境”,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国在面对自身的社会问题上的话语权处于劣势地位,笔者据此提出相关破解建议,笔者认为树立有效传播的话语意识,采用受众能够理解的话语方式,以及打造客观公正的国际化媒体,有利于破解对外传播时受到边缘化困境的局面。
内 容:原文可通过湖北省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http://www.hbstl.org.cn)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