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行业研究报告数据库

行业分类

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详细信息

找到报告 1 篇 当前为第 1 页 共 1

成都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加工时间:2018-03-19 信息来源: 证券、财经新闻
关键词:成都;产业集群;现代化经济体系
摘 要:
内 容:

 3月13日,总投资268亿元的15个重大产业化项目在成都高新区集中开工,项目涉及电子信息产业全链条及关键环节。成都力争到2020年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为全市第一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建成国际知名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3月14日,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正式启动刚两年,已经累计签约项目84个,协议总投资超过900亿元;累计引进诺奖团队3个、两院院士团队3个、海外归国高层次人才团队21个。在一片空地上崛起一块产业高地。

  以电子信息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在成都得到迅猛发展。  成都市提出,要保持专注发展转型发展战略定力,夯实实体经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推动资源要素、政策措施、工作力量向实体经济集聚、倾斜和加强。

  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

  2018年1月28日上午,成都中电熊猫G8.6第一款产品50英寸液晶面板成功点亮。成都中电熊猫G8.6液晶面板项目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建设智能化、数字化车间,是国内首条完全自主化建设和运营的8.6代金属氧化物液晶面板生产线。

  而在此前3个月,中国首条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BOE(京东方)成都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量产。该生产线的成功量产不仅开启了柔性显示新纪元,也预示着中国企业开始在新型显示时代引领全球AMOLED产业发展。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一直受`缺芯少屏'的制约,用了10多年时间,中国企业终于突破国外垄断,从追赶到齐头并进。"成都中电熊猫8.6代线项目现场指挥部综合管理组组长陶家顺向第一财经表示。

  除了光电显示,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全产业链条向前突破,而成都也成为全国电子信息产业重要基地。成都市经信委副主任车轴向第一财经表示,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实力强,软硬兼顾,增速比较快,去年增加值增长了20.8%,远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潜力大,在高端突破上,成都承担重任,瞄准关键瓶颈,着力推动“一芯一屏"的发展。其实,京东方就是一个例子。京东方刚落户成都时总投资31亿元,生产第4.5代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为主流汽车厂提供车载显示系统,是成都第一条液晶显示生产线。对于连续布局成都,京东方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主要缘于成都电子信息产业链完整、人才充沛、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容量巨大,交通物流条件良好,发展光电显示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陶家顺在谈到中电熊猫落户成都的原因时也表示,成都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营商环境,又具有比较厚重的文化底蕴,而且产业配套也逐渐成熟,成都也有大量上下游的厂商。

  目前,成都市加快重大项目新引进实施,推进存量项目加快建设,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夯实产业基础。电子信息产业领域也不例外。成都海光高端通用服务器芯片项目,总投资12.9亿美元,开展国产通用服务器CPU芯片设计与产业化,2017年新增投资国产化先进GPU项目、“先进微处理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项目和国家核高基“超级计算机处理器研制"专项,与成都联手打造国产化高性能计算芯片的技术和产业中心,其第一颗高端通用服务器项目CPU芯片已于2017年10月成功发布;格芯12英寸特色工艺晶圆制造项目,总投资约90亿美元,建设全球首条12英寸22纳米FD-SOI特色工艺晶圆生产线,与全球第二的晶圆制造商格罗方德合资打造世界级的FD-SOI生态系统;德州仪器总投资13.4亿美元,在成都新增提升晶圆厂产能,建设封装测试厂,改造凸点加工厂等项目。此外,深天马、中光电、富士康、戴尔、联想、TCL、精电国际等一批电子信息企业集聚成都,基本形成了一个由上游原材料和零部件、中游显示面板和模组、下游应用组成的产业链。

  车轴表示,世界500强中的电子信息企业里,有60多家落户成都,去年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6393亿元,在中西部地区居第一位。

  去年7月公布的《成都市产业发展白皮书》提出,到2020年,将力争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为全市第一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成都将建成国际知名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事实上,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正是成都转型升级的方向选择。车轴表示,电子信息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典型案例,其产业特征就是高人力资源投入、高技术含量和高资本投入。电子信息产业可以说是发展实体经济首要发展的产业。

  陶家顺也表示,光电显示产业链特别长,上游原材料上百种,装备上百种,能产生1∶6.7的投资拉动效应。尤其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煤炭等传统产业遭受挫折时,新型显示产业成为地方发展经济的重要选项。

  2017年,成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889亿元,位列全国第八。但是,区域竞争日益激烈,不进则退,成都必须与追赶者拉开差距,脱颖而出,同时又要赶超领跑者。与此同时,进入万亿级规模之后,成都正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容量受限的双重压力,走传统工业发展的老路行不通,低水平发展人民不答应,因此,必须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成都在选择工业差异化转型发展方向时着重考量了四个因素:第一,成都仍处在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转型的过渡期,尚未经过工业化充分发育,工业增加值率正处于“N"形发展的底部拐点,体量不大、产业不强是主要问题;第二,全球正处在第四次产业转移浪潮中,宏观经济形势依然偏紧,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这两个因素都客观要求成都工业继续做大规模,提升增量。但另外两个因素则提示成都要另辟蹊径:一是转变发展方式、发挥市场作用、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对成都工业提出了新要求;二是成都的资源禀赋、科技、资金、环境容量等要素制约以及国内各大城市产业发展同质性竞争现状,需要扬长避短,有所为有所不为。为此,成都在综合分析产业发展基础、发展潜力、发展机遇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围绕“量质并举",分层推进产业梯次发展,加快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升级,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先进制造业新优势新动能,努力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除了电子信息产业,当前成都还有多个千亿级产业以及其他颇具潜力的优势产业,这些产业不仅在国内市场,而且在国际市场都有一定的竞争力。成都可以深耕“中国制造2025",继续做强工业基础,推动产业成链条、成集群发展,培育出更多万亿级产业集群。

  事实上,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脊梁,具有“一业兴、百业兴"的乘数效应。有关研究证明,制造业每投入1美元带动经济增长1.8美元,每产出1美元带动其他领域产出3.6美元,在三次产业中处于核心地位。

  第二产业占比是否突破50%是评判一个城市工业化是否充分发育的重要标志。因此,成都提出建设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必须以先进制造业为牵引,加快工业化进程,力争到2022年制造业规模突破2万亿元,先进制造业占工业比重达50%以上,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城市。

  具体而言,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重点支持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食品饮料、装备制造和生物医药五大支柱产业提升能级,大力支持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五大优势产业领先发展,加快形成经济增长的新支撑。紧盯新一轮科技产业变更发展前沿,超前布局人工智能、精准医疗、虚拟现实、传感控制、增材制造等未来产业,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


© 2016 武汉世讯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武汉中网维优
客服中心

QQ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员


电话咨询


027-87841330


微信公众号




展开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