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卧位机械通气病毒性肺炎预后状况及影响因素和预测模型构建
作者:柳娟娟; 姚娜; 张婷婷
加工时间:2024-09-28
信息来源:临床误诊误治
关键词:病毒性肺炎;机械通气;仰卧位;俯卧位;Nomogram预测模型;氧合指数;动态肺顺应性;预测效能
摘 要:目的 探究不同卧位机械通气病毒性肺炎患者预后及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为改善病毒性肺炎患者预后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5月收治的363例行机械通气病毒性肺炎患者,统计不同卧位机械通气病毒性肺炎患者预后状况,据28 d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和预后良好组,分析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构建预后不良的Nomogram预测模型,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决策曲线分析(DCA)、临床影响曲线(CIC)行外部验证。结果 行俯卧位机械通气病毒性肺炎患者28 d预后不良率为17.19%(33/192),预后良好率为82.81%(159/192);行仰卧位机械通气病毒性肺炎患者28 d预后不良率为28.65%(49/171),预后良好率为71.35%(122/17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原学情况、机械通气体位、机械通气时间、氧合指数、动态肺顺应性、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淋巴细胞计数、淀粉样蛋白A均是机械通气病毒性肺炎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P<0.01)。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所得的独立影响因素绘制机械通气病毒性肺炎患者预后不良的Nomogram预测模型,ROC曲线分析显示,该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903(95%CI:0.868,0.938),DCA曲线显示该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净获益,CIC曲线显示该预测模型可在阈值概率范围内有效区分机械通气病毒性肺炎预后不良高危患者。结论 病毒性肺炎患者行俯卧位机械通气预后要好于仰卧位机械通气,机械通气病毒性肺炎患者预后不良受病原学情况、机械通气体位、机械通气时间、氧合指数、动态肺顺应性、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淋巴细胞计数、淀粉样蛋白A影响,基于上述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具有较高预测效能,临床效用良好。
内 容:原文可通过湖北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https://www.hbsts.org.cn/)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