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47 篇
13897 篇
477391 篇
16218 篇
11751 篇
3898 篇
6511 篇
1243 篇
75482 篇
37479 篇
12122 篇
1648 篇
2846 篇
3402 篇
641 篇
1237 篇
1970 篇
4900 篇
3855 篇
5414 篇
践行“晋江经验": 民营经济活跃 关键在营商环境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总结过去数十年中国经济发展成就,很大原因在于确立和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果说国有经济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那么民营经济就是社会活力和科技创新的主要推动力量。
福建省晋江市,从改革开放之初的贫瘠之地,到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81.5亿元,连续24年位居福建县域首位,占福建全省经济总量1/16左右,就是得益于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发展状况主要体现在对经济增长份额贡献和民间投资的规模、速度和结构上,目前晋江全市民营企业已达到5万多家,97%以上企业是民营企业,创造的产值、税收、就业岗位都在95%以上;2017年晋江市民间投资800.88亿元,增长23.1%,占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为77.8%。
与此同时,民营经济的互相协同又形成了产业集群优势,从百亿元级企业到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制造基地走向品牌之都、体育之城,晋江经济规模化、效益型的发展质量日益提升。截至目前,晋江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4000亿元,已有7个超百亿产业集群,包括制鞋、纺织服装、建材陶瓷、食品饮料、装备制造、纸制品、新材料,持有中国驰名商标42枚,部分知名品牌逐步走向国际化。
晋江民营经济发展取得如此成就,离不开习近平总书记2002年在福建工作期间总结提炼出“六个始终坚持"和“处理好五大关系"的“晋江经验",尤其是其中的始终坚持立足本地优势选择最佳方式加快经济发展、加强政府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引导和服务,以及正确处理好做大做强企业与发展中小企业的关系。
换句话说,十六年前提出的“晋江经验",已经将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到激发民营经济活力的关键位置。优化营商环境的重点是以简政放权和构建服务型政府为主要手段的行政体制改革,自2002年晋江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成立以来,晋江就推动开展了十二轮审批制度改革,再造审批流程,推行审批联动和网上审批,设立电子监察中心,全面开展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工作和规范中介组织管理。
近年来,晋江市委市政府更是坚持自身“领路人、推车手、服务员"的角色定位,在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品质城市过程中,把营商环境作为重要生产力,视作城市关键“品质"之一。包括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出“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的“四办"理念;完成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两单融合";以及梳理公布“最多跑一趟"“一趟不用跑"清单1149项。
其中,在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方面,目的就聚焦在提高对民营经济的服务效率。实施的举措包括着力打造规范化、标准化的集中服务平台,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服务自由裁量权和推进国家级行政服务标准化试点;打造宽松的市场准入平台,包括推行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和借鉴上海自贸区、广东等地的经验及做法;打造“互联网+政务服务"信息化平台,推进电子证照平台建设、推行“最多跑一趟"网上办事和推广“一网多端"便民服务。
对于政府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努力,晋江企业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丁世忠的评价是:市政府在每一个阶段的研究和措施都是领先的,对企业高管的政策超过其他地区。
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重要方向的“晋江经验"成功的背后,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当地良好的政商关系。因为良好的政商关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润滑剂,也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晋江经验"时亦提出,政府对经济工作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虚位"和“不到位"。多年来,晋江一直践行这一理念。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中,将破解政府职能部门不作为、乱作为问题作为重要抓手,畅通民营企业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建立政府官员挂钩、定期走访企业,解决困难常态化机制,让企业主不找熟人也能办成事。
可以说,在“晋江经验"提出以来的十六年里,正是因为晋江始终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推手,才成就了今日晋江县域经济实力持续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十强"和全国中小城市建设的样板。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和中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今天,这样历经实践检验的发展经验,无疑值得传承、推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