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99 篇
13868 篇
408779 篇
16079 篇
9269 篇
3869 篇
6464 篇
1238 篇
72401 篇
37108 篇
12060 篇
1619 篇
2821 篇
3387 篇
640 篇
1229 篇
1965 篇
4866 篇
3821 篇
5293 篇
我国互联网医疗发展的PEST分析及对策研究
1 引言
互联网医疗是指基于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线上健康医疗服务,包括就诊前的导医分诊、在线预约和在线挂号,就诊中的在线诊断、远程会诊、电子处方、健康咨询、疾病预测和远程监护,就诊后的在线支付、医保报销和药品配送[1-2]。互联网医疗是医疗服务智能化发展的重要表现,它将医疗服务中的各个环节运用互联网这根“针"贯穿起来,形成完整的医疗服务闭环。
PEST分析是对组织或行业宏观环境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在医药卫生领域的民营医院发展[3]、慢性病防治管理[4]和艾滋病防治[5]等方面已被广泛应用。本文基于PEST分析法,从政治(Politics)、经济(Economy)、社会(Society)和技术(Technology)[6]四个方面对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探究我国互联网医疗发展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互联网医疗的良性发展。
2 我国互联网医疗发展概况
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颁发的政策文件中就提到了互联网医疗,但是没有得到太多关注。2014年开始,互联网医疗在多次会议、产业论坛和政府工作中被频繁提出,在此之后获得了腾飞式的发展。2015年,依托健康中国云服务计划,医疗产业和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智能信息技术开始进行深度融合。同时,企业也纷纷进入互联网医疗领域,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网上医院和健康类APP等相关产品。但互联网医疗激进式的发展,带来了诊断不准确、医疗事故频发和数据泄露等问题[7],使国家不得不从2016年开始对互联网医疗进行严格把控,将互联网医疗相关业务的开展限定在医疗机构之间。但互联网医疗是医疗产业改革的必然趋势,一味地限制容易造成发展的畸形。因此,在此之后国家在互联网医疗的各个方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细化政策,以引导互联网医疗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在互联网医疗的具体实施方面,截止2019年4月,全国已有3300多家公立医院出台了信息化便民惠民服务措施,4000多家二级以上医院开展了线上医疗服务,为居民提供分时段在线预约、在线诊疗和在线检查结果查询。浙江省等6个省份和自治区成功建设省级互联网医疗服务信息监管平台,对全省范围内开展的互联网医疗服务进行动态监管[8]。同时,2018年,健康服务类和信息技术类企业向市场推广互联网医疗健康类APP数量高达2000多款,服务范围涉及慢病管理、孕产妇管理、婴幼儿管理和女性健康管理等各个方面[9]。
3 互联网医疗PEST分析
3.1 政治环境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非常重视信息化产业的发展,特别信息化在卫生领域的应用。在2014年9月开展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讲话,指出要实施“互联网+医疗",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推动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在2019年5月19日召开的全国医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出要推进“互联网+健康",建设和完善区域医疗中心,深入推动医改工作的进行。
政策规范是政治环境中的关键要素[10],从资格准入、责任认定和医保报销等方面为互联网医疗的有序开展提供了依据[11]。随着医疗需求不断释放以及新技术的出现,政府逐渐重视互联网在医疗领域的应用。特别是新医改以来,国家的政策文件明确提出发展互联网医疗,借助信息化的手段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2015年“互联网+"的概念在政府报告中正式出现后,与互联网医疗相关的政策纷纷出台。2016年10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首次将互联网医疗纳入国家战略。2018年开始,国家卫健委、国家医疗保障局等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互联网医疗健康实施细则,对互联网诊疗行为、准入、价格和医保支付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可见,相关政策环境趋于积极,政策的不断规范为互联网医疗创造了机遇。但与此同时,政府的严格管控、政策制定落后于实际情况也限制了互联网医疗的持续稳定发展。2017年4月,为加强互联网医疗诊疗服务及相关数据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国家卫计委规定互联网医疗活动仅限于医疗机构之间,这使得初具雏形的互联网医疗服务陷入了发展困境。此外,相关的政策和监管体系尚未跟进互联网医疗发展的步伐,如针对处方药线上销售、医生在线执业管理和医疗信息安全等问题,目前尚无明确的管理办法,使许多互联网医疗业务无法深入核心诊疗业务,限制了互联网医疗的有效运用。
表1 2014年以来我国互联网医疗相关政策文件
年份
文件名称
内容概要
2015年3月
《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
应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一系列信息化技术,转变卫生服务模式
2015年7月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强调用“互联网+"的思维与技术促进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改革
2016年6月
《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
对全国医疗系统信息化进行管理
2016年10月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规范和推动“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
2017年4月
《关于征求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和关于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
对互联网诊疗活动进行严格准入管理,将允许开展的互联网诊疗活动限于医疗机构间的远程医疗服务和基层医疗机构提供的慢性病签约服务
2018年4月
《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
提出了促进互联网与医疗健康深度融合的一系列措施,鼓励医疗机构运用“互联网+"优化现有医疗服务
2018年7月
《关于深入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活动的通知》
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改造优化诊疗流程,贯通诊前、诊中、诊后各环节,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2018年9月
《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
明确互联网诊疗活动的准入、职业规则以及监督管理
2019年8月
《关于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的指导意见》
明确备案后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并按规定支付
3.2 经济环境
(1)总体经济和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医疗需求不断释放
近年来,我国经济保持稳定的中高速增长态势。2008年以来,在经济总量方面,我国GDP逐年稳步增长,年均增速在6%以上;在居民收支方面,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均以高于8%的水平逐年增加。经济的快速增长使人们在解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外,开始关注健康水平的提高。医疗保健消费支出连续五年增速位居八大消费支出的首位,这表明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健康投入资本[12]。同时,我国卫生总费用也在不断上升,占GDP的比重从2008年的4.70%增加到2018年的6.57%[13]。
总而言之,经济快速发展和居民医疗健康需求增加为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增长为建立智能化的医疗服务模式建立了扎实的物质基础,使互联网医疗成为解决医疗供需不平衡和医疗负担过重问题的新手段和新方式;另一方面,居民收入的提高使其更关注生活质量的提高,更愿意且更有能力对健康进行投入。
(2)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社会资本大量涌入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开始关注到医疗健康产业的潜力和价值。有关数据显示,2009年到2018年,我国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从2亿元激增到491亿元,仅2018年的增长率就高达50.94%;预计到2020年,我国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将增长至900亿元[14],年均增长率将保持在40%以上。2014年以来,以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小米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企业,以春雨医生、丁香园为代表的医疗服务企业和以中国平安保险集团、中国银联等为代表的其他利益相关组织纷纷进入互联网医疗产业[15]。百度在进入互联网医疗市场后,上线了智能问诊平台、百度健康云等平台,并陆续投资了人工智能医疗、精准医疗等领域。阿里巴巴凭借其在B2C行业中的资源和市场优势,推出阿里健康和支付宝“未来医院"计划。腾讯在互联网医疗产业的投资也已经超过200亿元,开发微信智慧医院、“糖大夫"以及医疗人工智能平台“腾讯觅影"等产品。此外,平安好医生已于2018年5月在香港上市,是国内首家上市的互联网医疗企业。
社会资本的进入,为互联网医疗行业带来了创新性的发展,如以“阿里健康"为代表的电商医药模式、“春雨医生"为代表的在线问诊模式、“九安医疗"为代表的健康监测管理模式等。此外,企业与政府部门不断创新政企合作的模式,如桐乡市人民政府与微医集团联合创建的乌镇互联网医院,充分融合各主体的优势,创造性的提出了“互联网+医疗"的新模式。
3.3 社会环境
(1)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慢性病患病率上升
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16-17],而老年人又是疾病高发人群,由于行动能力和支付能力有限,许多老年人都无法很好地做到及时就医,往往拖成重病才去医院,此时花费更高昂的费用可能也无法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给本人和家庭造成很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基于互联网的医疗服务,可帮助老年人通过线上问诊、健康监测和送医上门等方式,获得高质量的居家医疗服务,很好地解决上述老年人问题。
伴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出现,以及环境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为代表的慢性病患病人数逐年增多[18-19]。根据《2018中国国民健康与营养大数据报告》的数据显示,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86%,已成为危害居民身心健康的重大问题,对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成巨大挑战[20]。由于慢性病病程周期长,如果后续用药及康复不充分,则有可能会转为危重病,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在互联网医疗模式下,医生可在线为患者复诊、随访和开药,并借助可穿戴设备监测患者生理数据,跟踪患者病情,实现全周期的疾病管理。
(2)居民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健康管理趋于专业化
随着社会整体医疗科技水平的进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不断增加,相较于在罹患疾病后再进行治疗,“防未病"观念逐渐兴起,人们开始主动搜集健康信息。健康管理是对个体整个生命周期进行有针对性的保健和管理[21],需要对人们的健康状态、可能存在的疾病风险等进行实时监测及提醒,做到及时有效地预防可能出现的疾病。在此背景下,为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推动健康管理模式的发展,互联网医疗的实施成为必要。一方面,人们可以通过移动设备获取所需的健康知识;另一方面,人们可以通过可穿戴设备和家用医疗器械等采集自己的生理参数,在出现危险指征时及时报警并获得救助。
但是网络诈骗、信息泄露等事件频发,人们不愿在网上提供自己的个人信息,这使得互联网医疗的普及受到了阻碍。并且患者普遍认为医疗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担心线上的医生专业性不够、容易发生误诊,因此更倾向于线下就诊。这一问题使得人们对互联网医疗的运用大多局限在预约挂号、健康咨询等方面,使用的服务项目有限。
3.4 技术环境
(1)信息技术不断升级,多种技术被引入医疗领域
技术革新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和升级的关键因素之一,也同样对医疗健康领域产生重要影响,引起医疗行业的变革并催生创新型医疗服务模式。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升级,传感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多种技术的纵深发展,必然会开启健康领域的新时代。
如今,移动通信技术已经升级到5G,其高速性、智能化等特点将会给医疗领域带来更多应用场景。医学传感器是目前被广泛用于捕捉和提取各种生理信息的装置,可将人体各参数与远程监护系统进行连接,保证各项参数的正确输出与传送。随着网络设备的数量、用户访问量和数据量呈现规模化增长,云计算和大数据也被运用到医疗领域。在医疗领域引入云计算,可以将不同医疗机构、医生和患者联系起来,实现医疗资源、患者信息的共享。同时还可以通过大数据的数据挖掘等手段,对医疗数据进行分析,对疾病进行预测,寻找最优治疗方案,辅助临床医生更好地做出诊断。然而,对医疗数据的过度挖掘也带来了数据安全问题,在医疗数据收集、存储、传输和分析的过程中,均存在着患者信息被泄露的风险,一旦数据遭遇大规模泄露,对互联网医疗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
(2)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基本完成,卫生信息化程度加强
医院信息系统是指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对医院诊疗检查和管理监督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信息,进行准确的收集、归类、分析和处理的现代化系统。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设医院信息系统,截至2019年初,二级以上医院已经基本建设完成HIS、LIS、PACS等医院基础信息系统,三级医院大多建立远程医疗、区域影像诊断、电子病历等系统,东部地区的多数三甲医院以及中西部地区的部分三甲医院还在移动护理、临床专科智能辅助诊疗、互联网应用等方面取得突破。医院信息化建设为互联网医疗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使其能够向更加精细化和专业化的方向演变。然而,我国各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接口不一,医疗机构之间信息交换和共享程度不高,对医疗数据的利用还有待提高。
4 对策建议
4.1 完善相关政策,规范互联网医疗的发展
随着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我国互联网医疗服务前景广阔。但由于尚处于起步阶段,关于互联网医疗服务各项细化规定还不成熟,需要健全规章制度、制定行业标准规范,从技术、监管和医保报销等方面完善相关政策。
首先,在技术方面,制定并完善数据传输、数据存取等操作流程和技术标准,防止医疗数据被窃取和利用,保护患者隐私安全。在监管方面,制定服务准入、资格审查、责任认定等方面的实施细则;同时建立行业自治机制,由政府牵头成立行业协会,对不合法、不合规的行为进行查处。在医保报销方面,逐步将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并入现行医疗服务价格体系统一管理,并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4.2 加强财政投入,鼓励多方主体参与
现行政策及医疗服务的自身特征决定了互联网医疗在现阶段主要还是以实体公立医疗机构为依托,因此需要政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各级医疗机构在自身可开展业务范围内,利用互联网医疗这一服务手段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能力。
此外,仅仅依靠政府的资金支持不足以调动互联网医疗行业的活力,还应引导社会资本、互联网企业和医药企业进入互联网医疗市场,盘活市场资源。在适合社会资本投资的领域,如可穿戴设备等,鼓励其加大研发,并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可借鉴“乌镇+桐乡市政府+微医集团"联合互联网医院模式[22],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运营商、互联网企业、保险机构和医疗服务方等的共同协作机制。
4.3 创新服务形式,加强互联网医疗在慢性病管理和老年人护理方面的应用
根据慢性病患者及老年患者的不同需求,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创新疾病管理模式,满足患者需要。
首先,建立慢性病患者数据采集平台,利用可穿戴设备和家用医疗器械采集患者生理数据,主动监测患者健康情况;同时,将收集的数据纳入慢性病患者数据库,利用大数据的方法分析预测疾病演变趋势,辅助进行慢性病管理工作。其次,建立慢性病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为慢性病患者进行跟踪随访、复诊提醒和用药指示等服务,帮助其加强治疗依从性。针对老年人医养服务需求大、资源供给缺乏的问题,利用互联网医疗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服务模式,融合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结合可穿戴设备、电子健康档案和疾病预警等项目,实现对老年人的健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