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01.2007至2011年医院门急诊患者细菌耐药监测
[医药制造业] [2014-04-26]
目的研究我院门急诊患者2007至2011年临床分离细菌的耐药状况。方法收集门急诊患者首次非同一部位不同菌株,临床分离出的菌株鉴定用VITEKTWO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分析,以CLSI推荐的纸片扩散法及MIC法测定其抗菌药物敏感性。结果门急诊患者分离革兰阳性菌约占30%,革兰阴性菌约占70%。门诊患者分离细菌处于前4位的为大肠埃希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急诊患者分离细菌处于前2位的为大肠埃希菌和表皮葡萄球菌。门诊患者分离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和亚胺培南耐药率均低于1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头孢西丁耐药率,门诊患者小于30%,急诊患者超过70%。未发现万...
关键词:门急诊;细菌耐药;监测;抗菌药物
-
5002.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清CTRP9及ghrelin水平的影响
[医药制造业] [2014-04-26]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肪细胞因子C1 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9(C1 q/TNF—related proteiN,CTRP 9)及生长素释放肽(glrelin)水平与疾病的关系,并观察使用瑞舒伐他汀治疗后两者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120例冠心病患者和80名正常对照者,检测2组血清CTRP9及ghrelin水平。120例冠心病患者进一步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瑞舒服他汀组,后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瑞舒伐他汀10 mg/d,治疗4周后观察2患者血清以CTRP9及glrelin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冠心病患者血清CTRP9及glrelin水平显著降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
关键词:冠心病;瑞舒伐他汀;生长素释放肽;脂肪细胞因子C1 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9
-
5003.野菊花总黄酮对肝纤维化大鼠治疗作用及机制探讨
[医药制造业] [2014-04-26]
目的研究野菊花总黄酮对肝纤维化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野菊花总黄酮低剂量组、野菊花总黄酮中剂量组、野菊花总黄酮高剂量组和秋水仙碱阳性药对照组,采用四氯化碳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造模后,分别给予给药组相应的受试药物,给予正常对常组和模型组生理盐水。观察野菊花总黄酮对肝纤维化大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透明质酸(HA)、层黏蛋白(LN)、Ⅲ型前胶原酶(PCⅢ)和Ⅳ型胶原酶(CⅣ)水平,肝脏病理组织学及肝组织中胶原增生程度的影响;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技术测定肝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的表达情况。结...
关键词:野菊花总黄酮;肝纤维化;转化生长因子β1
-
5004.三种双特异性抗体对小鼠类风湿关节炎模型的治疗效果
[医药制造业] [2014-04-26]
为获得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先导药物,本研究比较了3种双特异性抗体(BsAB-1、BsAB-2和BsAB-3)对Ⅱ型胶原(CII)诱导的RA(CIA)模型小鼠的治疗效果。首先用ELISA法比较了3种二价抗体同时与两种抗原的结合能力,结果显示,3种抗体均能同时结合两种抗原,BsAB-1结合抗原的能力优于其他两种抗体(P<0.01)。用鸡CII建立CIA模型,用纯化的抗体对CIA模型小鼠进行治疗,每2天给药1次,治疗29天。治疗结束后与CIA模型对照组相比,各治疗组小鼠踝关节肿胀、皮肤紧绷、后足皮肤表面充血等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其中BsAB-1治疗后足趾...
关键词:双特异抗体;类风湿关节炎;Ⅱ型胶原;IL-1β;IL-17A
-
5005.血清IL-10、IL-4及IgE在小儿支气管哮喘中的检测意义分析
[医药制造业] [2014-04-26]
支气管哮喘是小儿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在哮喘的发病机制中,多种炎性因子和相关介质参与,在气道炎症发展过程中,白介素-10、白介素-4也参与其中,对气道炎症的发生起着调节作用。本文选择我院小儿支气管哮喘病例,观察白介素-10、白介素-4、IgE在小儿支气管哮喘中的水平变化意义。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的10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上述患儿诊断符合小儿哮喘的诊断标准,上述患儿中实验前2周
关键词:小儿支气管哮喘;IgE;气道炎症;意义分析;炎性因子;急性发作;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症;水平变化;疾病患儿;
-
5006.膀胱血管瘤12例诊治体会
[医药制造业] [2014-04-26]
目的探讨膀胱血管瘤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 12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0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2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结果 12例患者术后病理均诊断为膀胱血管瘤,其中海绵状血管瘤10例,毛细血管瘤2例,合并膀胱炎3例。术后随访4个月~6年,均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膀胱血管瘤是临床上较少见的良性肿瘤。结合影像学等资料能够得到初步诊断,但该病确诊需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治疗方法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以膀胱部分切除术为首选,预后良好。
关键词:膀胱肿瘤;血管瘤;诊断;治疗
-
5007.HPLC法测定三七总皂苷传递体中2个成分的含量和包封率
[医药制造业] [2014-04-26]
目的:建立测定三七总皂苷传递体中人参皂苷Rg1(Rg1)和人参皂苷Rb1(Rb1)含量和包封率的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Rg1和Rb1的含量,测定中色谱柱为Ultimate XB-NH2(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采用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03 nm,柱温30℃。以HPLC法结合离心超滤法测定包封率。结果:Rg1和Rb1线性范围分别为0.03472~0.3472、0.03420~0.3420 mg·mL-1(r≥0.999),平均回收率(n=9)分别为100.3%、100.9%;测得PNS传递体中Rg1、Rb1含量分别为3.26、2.60 mg·mL-1,包...
关键词:三七总皂苷;人参皂苷Rg 1;人参皂苷Rb 1;传递体;高效液相色谱;离心超滤法;含量;包封率
-
5008.聚乙二醇对7-乙基-10-羟基喜树碱体外稳定性及对小鼠淋巴摄取的影响
[医药制造业] [2014-04-26]
目的本文研究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聚乙二醇(PEG)溶解7-乙基-10-羟基喜树碱(7-ethyl-10-hydroxycamptothecin,SN-38)对其体外稳定性以及小鼠淋巴摄取量的影响。方法体外实验在SN-38的pH值7.4的PBS饱和溶液中分别加入乙醇、PEG200、PEG400、PEG800,37℃水浴12 h,用HPLC测定SN-38含量;在体内实验中分别将SN-38用乙醇及含体积分数50%PEG200-800的乙醇溶液配制成质量浓度为1 g·L-1的SN-38溶液剂,将上述SN-38的溶液剂在小鼠右后脚掌皮下注射,剂量为1 mg·kg-1。给药后分别于不同时间点用HPLC测定小...
关键词:药剂学;7-乙基-10-羟基喜树碱;聚乙二醇;皮下给药;内酯环稳定性;淋巴摄取
-
5009.重组新城疫病毒rNDV-IL15在黑色素瘤治疗中的效果
[医药制造业] [2014-04-26]
为了提高重组新城疫病毒抑制肿瘤的效果,本实验拯救获得了重组新城疫病毒rNDV-IL15。构建prNDV-IL15重组质粒,转染BHK21细胞后,拯救重组病毒rNDV-IL15,并测定病毒生长曲线;rNDV-IL15以0.1 MOI感染B16F10细胞,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IL15的表达量;MTT法比较rNDV-IL15和rNDV在体外抑制B16F10细胞的效果,并比较了两者在黑色素瘤肿瘤模型中对荷瘤小鼠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rNDV-IL15构建并成功拯救;病毒生长曲线表明,插入IL15后对病毒的生长无影响;IL15在细胞上清液中有较高的表达,达到(1 044.3±27.7)ng·mL...
关键词:重组新城疫病毒;IL15;rNDV-IL15;黑色素瘤;B16F10;抗肿瘤制剂
-
5010.蓝藻素通过诱导血红素氧化酶-1表达发挥对急性脓毒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医药制造业] [2014-04-26]
目的观察藻蓝素(C—phycocyanin,CPC)对脓毒症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 7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3个CPC干预组。其中模型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刺建立脓毒症急性肺损伤大鼠模型。CPC干预组在模型组基础上腹腔注射浓度为20、40、60 mg/kg的CPC。术后72 h获取血液及肺组织标本,检测肺湿干重比(wet-to—dry weight ratio,W/D)、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TNF—α,IL—1β和IL—6水平,以及肺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活性,Western blot检...
关键词:藻蓝素;脓毒症;急性肺损伤;血红素氧合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