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2025-02-16]
汽车行业:DeepSeek对智能驾驶影响几何?-专题研究-国联证券
[汽车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 [2025-02-16]
以旧换新政策包括报废更新和置换更新,报废更新指将车辆报废回收后购入新车,由国家制定补贴细则;置换更新是指将旧车转让 并购入新车,由各省制定细则,报废更新和置换更新不可同时享受。2025年以旧换新政策对报废更新和置换更新均做出调整。 报废更新:将国排放四标准纳入补贴范围,注册登记时间较上一年向后推迟,新增可享受报废更新的车辆合计约1296.4万辆,与 2024年体量相当。
[汽车制造业] [2025-02-16]
随 2021 年继峰斩获首个乘用车整椅项目,资本市场对汽车座椅的关注度就不 断提升,后来随时间推进,投资者对座椅行业的认知也不断加深。作为最早研 究跟踪座椅行业的团队之一,我们在当前时点,将过去对座椅行业的研究成果 梳理汇集为这一篇深度报告,希望能为座椅行业投资提供一些新认知和见解。
[金融业] [2025-01-25]
1月已过半,春节临近。从中观高频数据看,一方面,终端需求有所回落,因春节临近导致市场活跃度较低,房地产 和汽车销售增速均有回落,而服务消费有所回暖,上周商圈人流继续回升,且高于去年同期,一线城市至海口的航班 均价大幅上涨。另一方面,工业生产走弱,本周汽车开工率回落,化工产业链负荷率均下跌。不过,样本钢厂产量增 速回升,石油沥青开工率也有上行,降温推动发电耗煤增速回升。此外,临近春节,地铁客运量大幅上行,同时国内 航班架次续增。
[汽车制造业] [2025-01-25]
德国是成熟的汽车市场,拥有发达的汽车产业。2023年德国每千人乘用车拥有量为580辆(同期 中国为209辆)。德国乘用车市场中,本土品牌销量占比约六七成。2009年受益于新车补贴措施, 德国乘用车销量达到1993年以来的峰值381万辆。2011年德国乘用车国内产量达到峰值587万辆, 超70%用于出口。按用途分,德国乘用车的商用比例将近70%。
[汽车制造业] [2025-01-25]
2024 年行业销量在以旧换新政策驱动下稳中向上,新能源渗透率加速提升,2025 年政策有望 延续,总量稳中向上。产业链共振,智能化进入加速拐点。推荐:1)电动智能领先的车企: 吉利汽车、比亚迪、上汽集团、小鹏汽车、理想汽车、赛力斯等;2)智能化全球化、新质生 产力方向的零部件:电连技术、拓普集团、新股份、星宇股份、伯特利等;3)高分红低估 值的商用车:宇通客车、潍柴动力、中国重汽。
[汽车制造业] [2025-01-22]
[仪器仪表制造业,汽车制造业] [2025-01-22]
客车这轮大周期驱动因素是什么?一句话总结:客车代表中国汽车制造业将成为【技术 输出】的世界龙头。这不是梦想而是会真真切切反应到报表层面。海外市场业绩贡献对 客车行业在3-5年会至少再造一个中国市场。背后支撑因素:
[汽车制造业] [2025-01-12]
智能化行业拐点正在来临。2025年智能化(FSD入华)或等于2020年电动化(Model 3国产化)。据我们测算,2024年国内新能 源汽车的L3智能化渗透率突破10%,2025年有望突破20%,2027年有望突破70%,上升斜率或远超市场预期!尤其是2026年车企 深度入局Robotaxi业务预计加速催化消费者对智能化买单意愿。
[汽车制造业] [2025-01-12]
1.2025年为欧盟碳排放法规新的考核年:欧盟新车二氧化碳排放量考核每5年为一个周期,2025年为新的考核年, 2025年乘用车碳排放目标值为93.6g/km(WLTP工况),相比2020-2024年的目标值下降15%。以2023年实际碳排 放来看,除沃尔沃外,其他各车企距离2025年目标值仍有较大差距。 2.欧洲新能源车优质车型匮乏,未来将以发展纯电为主。目前欧洲新能源优质车型匮乏,无论是纯电车还是插混, 价格都普遍高于油车/HEV;插混基本都是“油改电”,价格贵、性价比低、销量不高;纯电车产品力不如国内,除 特斯拉外畅销车较少。从车型规划来看,未来持续大量增长的车型主要为纯电车;部分车企已经陆续推出了纯电平 台,专门开发纯电车。从碳排放的角度,到2035年欧洲要实现零排放也只能有纯电车。 3.中国纯电/插混车在欧洲均有机会:1)纯电车:中国纯电车产品力较强、性价比高,在欧洲新能源车渗透率将继续 提升的背景下,已经在欧洲有布局的车企有望受益;2)插混车:受限于充电设施,欧洲插混/增程车仍有市场需求 (续航最好跟国内持平)。但从目前规划来看,欧洲车企插混车型油改电为主,产品力较为一般,而中国插混产品 力较强且不受加征关税影响,有望受益这一过渡阶段。从碳排放的角度来说,插混好于油车和HEV,也符合2025- 2030年的碳排放要求。欧洲新能源车价整体较高,后续随着本地化的推进以品牌的逐步建立,在欧洲已有布局的 中国车企将有望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