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1.考虑电动汽车接入的台区负载分析和预测
[汽车制造业] [2019-11-21]
随着我国向清洁产业的重心转移,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将步入快速发展期,大量电动汽车的充电行为将会给电网带来较大影响。负载是衡量台区用电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鲜有对台区负载的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台区的负载情况,对配电设计以及电网维护具有重要意义。对汽车充电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并通过特征提取,选取一系列典型的台区,计算并分析电动汽车接入前后的台区负载情况,对未来电动汽车大规模接入的台区配电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关键词:电动汽车;;出行特征;;功率需求;;台区负载率;;预测
-
862.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汽车制造业] [2019-11-21]
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高职教育中大多数课程具有较强实用性,例如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这门课程具有极强的操作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操作水平,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现代学徒制将学校、企业、学生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操作技能的提升。本文对其课程教学内容,特别是教学改革模式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教学改革
-
863.浅谈汽车营销渠道绩效评价体系
[汽车制造业] [2019-11-21]
汽车企业具有完善的汽车营销渠道绩效评价体系,可以使公司在销售问题上有全面的信息反馈,并可以对于接下来的汽车产业有进一步的优化。因此,本文将分析汽车营销渠道绩效评价体系在汽车行业的现阶段方向,以及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汽车营销;;营销渠道;;绩效评价
-
864.基于正交试验的电动汽车电池箱结构优化
[汽车制造业] [2019-11-21]
电动汽车电池箱设计生产保守,存在质量笨重、结构设计不合理等缺陷。以某型号电动汽车电池箱为研究对象,建立原电池箱有限元模型,分析在颠簸路面的极限工况下的应力和应变。根据第四强度理论,原电池箱节点最大应力值远小于材料屈服极限,原始结构整体有优化设计的余量。基于正交试验设计,考查了材料类型、加强筋形式、材料厚度三因素对电池箱应力、应变、模态与质量的影响。分析研究了多指标因素不同水平下,影响电池箱应力、应变、模态与质量变化及其分布规律。采用综合平衡分析法确定了最优电池箱结构形式,即材料类型采用5052-H32,加强筋形式为纵向布置,材料厚度2.0mm。对最优组合进行数值模拟,电池箱的应力得到了提高,质量减少了65.85%。分析结果表明:进行此优化设计电池箱的综合性能有所提高,有效减轻了电池箱重量,为以后电池箱的设计提供了指导。
关键词:电动汽车电池箱;;正交试验;;结构优化;;轻量化设计;;有限元分析
-
865.关于提高中职汽车维修专业教学质量的探讨
[汽车制造业] [2019-11-21]
近几年,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呈"井喷式"增长,我国汽车维修的市场增长劲头也很足。汽车维修市场的隐藏潜力对中职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际阐述提高汽车维修专业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汽车维修专业;;教学质量;;中职
-
866.一种汽车起重机可靠性试验方法的应用
[汽车制造业] [2019-11-21]
基于现有汽车起重可靠性试验记录数据的无效可能性及其准确性与否的问题,文章给出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即在被测试设备上增加相关电气元件,确保可靠性试验过程中数据记录的有效性、准确性,不涉及人为因素,有效解决所述问题。
关键词:汽车起重机;;可靠性;;试验方法
-
867.汽车车身点云数据生成研究
[汽车制造业] [2019-11-21]
汽车逆向工程是工程师直接根据实物进行设计,点云数据扫描仪器对零件进行扫描,形成点云数据后用逆向工具对点云进行转换,导入到三维模型软件中重新构建高品质的三维模型。
关键词:逆向工程;;点云数据;;采集;;对齐;;精简;;分块
-
868.汽车后视镜设计探析
[汽车制造业] [2019-11-21]
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对于汽车的应用逐渐广泛,这就让人们越来越关注行车安全。所以,本文就汽车后视镜设计作为主体,希望能够最大限度的保障行车安全。
关键词:汽车;;后视镜;;设计
-
869.连载:MES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第四部分) 汽车制造系统设计:实施篇
[汽车制造业] [2019-11-21]
本文重点论述汽车制造流程业务之中沟通管理和计划管理内容。其中计划管理将分别研讨上线节点、开发模式、设备调试等相关方面的制造执行系统分析与概念设计。
关键词:沟通管理;;计划管理;;上线节点;;开发模式;;设备调试
-
870.汽车车身系统开发概述与展望
[汽车制造业] [2019-11-21]
汽车车身系统的主要作用是保护驾乘人员安全以及构建良好的空气力学环境。在汽车新车型的开发过程中,车身系统是直接影响设计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车身系统要求具有很高的防撞抗冲击能力,以及高度的清洁性、舒适性和智能性,本文主要从车身系统的开发流程及技术展望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车身系统;;开发流程;;技术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