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制造业] [2024-01-15]
1、我们认为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的价格体系初步形成。2、各整车品牌陆续在价格和销量之间找到平衡点,进而确定了各自的价格带,也进一步约束了后续的车型规划。3、一线品牌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空间,有望延续强势,巩固甚至扩大领先地位。4、二线品牌依靠性价比保障销量,财务上仍有压力,以时间换空间。5、新进入品牌需要投入更大的资源在产品、营销、技术等多方面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完成向主流品牌的进阶。
[汽车制造业] [2024-01-15]
2023年11月智能电动汽车需求跟踪。11月行业产批零表现符合预期,企业库存和渠道库存整体补库提速。重点关注车企中,特斯拉/蔚来/理想/小鹏/比亚迪/吉利/长安/长城/上汽/广汽2023年11市占率分别为3.4%/0.6%/1.7%/0.8%/11.8%/7.1%/5.2%/4.2%/16.3%/10.6%,环比上月+0.0pct/+0.0pct/+0.1pct/+0.0pct/-0.5pct/-0.4pct/-2.5pct/-0.6pct/+1.3pct/-0.7pct。
[汽车制造业] [2024-01-13]
从重卡销量结构上看,2023年1-11月半挂牵引车/载货车/非完整车辆销量占重卡 整体的比例分别为56%/25%/19%,此前2022年为44%/25%/31%。 我们认为1-11月重卡销量结构的特征是:偏工程的非完整车辆较弱,偏物流的牵 引车较强。
[汽车制造业] [2024-01-13]
11 月沪深300 指数下跌2.1%,申万汽车指数上涨2.7%,表现优于沪深300 指数。 11 月汽车销售297.0 万辆,同比增长27.4%、环比增长4.1%;其中乘用车销量 260.4 万辆,同比增长25.3%、环比增长4.7%,预计主要是旺季需求逐步回暖、 同期基数较低、出口大幅增长、各企业促销政策推出所致。商用车销售36.6 万辆, 同比增长44.6%、环比增长0.3%,客车同环比均增长,卡车同增环降。11 月新 能源汽车销售102.6 万辆,同比增长30.0%,批发、零售渗透率37.7%、40.4%。 随着年底消费旺季到来,汽车终端需求较为旺盛,预计12 月销量同比有望增长。 后续随着国内经济复苏,预计汽车销量有望持续回暖。
[汽车制造业] [2024-01-12]
此次视频可观察硬件有部分优化,而执行器及核心零部件并未展示过多信 息,但整体优秀的动作表现反应了特斯拉的研发进度在加快,往后随着特斯 拉软件能力优化,硬件方案或加速收敛并冻结,投资机遇将更为聚焦。我们 认为特斯拉量产机器人的第一桎梏仍然是硬件超配和量产成本的矛盾,投资 机遇或聚焦降本空间大、技术壁垒高、国产替代率低的环节,包括多维力矩 传感器、行星滚柱丝杠、减速器,如贝斯特、双环传动等。同时我们也关注 国产化率低、技术难度不高、车端国产降本已有历史验证的环节,如内外骨 骼、线束线排、电池等,已在 T 链且海外布局产能的厂商或有更高突破概率。
[汽车制造业] [2024-01-12]
根攘中汽协数擦,11月汽重销量篇297葛辆,MOM+4.1%,YOY+27.4%,增速较1-10月摘大13.6百分影。受到去年低基期的影寥,加上重企年末促销、各地汽事消费捕贴延绩,11月汽重销量增速较大。
[汽车制造业] [2024-01-12]
车市持续升温,销量增速上涨。据乘联会数据,1)11 月狭义乘用车批 发销量254.9 万辆,同比+25.3%,环比+4.3%;2)11 月狭义乘用车 零售销量达到208.0 万辆,同比+26.0%,环比+2.4%。1-11 月累计零 售1934.5 万辆,同比增长5.3%。冬季时间升温的持续走强态势再现, 11 月车市促销持续增大,燃油车和新能源车促销均环比增大,购车消 费需求有所释放。
[汽车制造业] [2024-01-12]
智能座舱正蓬勃发展,向“第三生活空间”进化。本文以座舱各类配置(5 大类22 小类)的配置率为基础,从当前渗透率、未来增速/升级趋势、市场 空间以及竞争格局三维度,探究智能座舱配置“真需求”。推荐关注:座舱 域控,高机遇赛道中的HUD 和DMS/OMS 赛道,以及升级趋势明显的智能 座椅、车灯和屏幕赛道。推荐德赛西威(买入,目标价184.99 元)与继峰 股份(买入,目标价18.15 元),首次覆盖新泉股份(买入,目标价58.27 元)与岱美股份(买入,目标价18.33 元)。
[汽车制造业] [2024-01-11]
行情概述:11 月万得智能汽车指数下跌0.89%,跑输万得全A。根据 Wind 数据,2023 年11 月万得全A 指数下跌0.06%,万得汽车指数下 跌3.94%,万得汽车零配件指数上升4.51%,万得智能汽车指数下跌 0.89%,智能汽车板块跑输万得全A。
[汽车制造业] [2024-01-02]
目前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主要集中在中欧美三个地区,保持了较高增速。中国凭借完善的产业链布局、出色的制造工艺和卓越的成本管控成为全球锂电池市场最重要的参与者,各材料环节也随之蓬勃发展。在经历产能大幅扩张后,2023年行业出现结构性产能过剩,相关公司业绩短期承压,迫使部分企业产能扩张放缓,二三线厂商将面临较大的出清压力,经历新一轮洗牌后,有望迎来盈利能力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