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71.新疆乌恰县古热什昆一带铜多金属矿成果解释推断
[采矿业] [2018-09-20]
调查区相对新疆西天山构造单元As、Cu、Zn元素明显富集,Au、As、Bi、Pb、Ni、Co、W、Mo、Sn、Cr元素有一定程度富集,Sb元素趋于区域背景Ag元素明显低于区域背景。表明调查区总体上低温和高温热液活动和中深成岩浆活动相对频繁,中温热液活动和中基性岩浆热液活动相对匮乏。
关键词:古热什昆一带铜多金属矿;异常圈定;成果解释
-
1572.广东省封开县圣冲金矿找矿思路浅析
[采矿业] [2018-09-20]
圣冲金矿位于华南加里东褶皱系广西大瑶山复背斜南东翼次级的夏郢~料口复式向斜东端的北翼,与佛冈~丰良东西向斜构造带和郴州~怀集断褶带的交汇地段,多组构造的叠加为金的富集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条件,金矿均于构造中产出,硅化、硫化是重要的找矿标志。本文主要通过对圣冲金矿的成矿地质特征进行研究,来阐述区内金矿的富集规律,并提出找矿思路,以期对区内的找矿工作给出一定的指导意见。
关键词:圣冲金矿;成矿地质;找矿思路
-
1573.关于甜水海地区铅锌矿成矿分析及找矿探讨
[采矿业] [2018-09-20]
新藏公路黑卡甜水海区域南部的位置上是新疆西昆仑岔路口甜水海的区域所在。近年来,在该区有很多铅锌矿床在区内被发现。表明该区具有寻找铅锌矿的良好前景。基于此,文中笔者在分析西昆仑甜水海地区铅锌矿成矿特征的基础上,对其找矿潜力进行探讨。
关键词:西昆仑;甜水海地区;铅锌矿;成矿特征
-
1574.江苏东海县毛北金红石矿区中-北矿段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机理
[采矿业] [2018-09-20]
矿区位于秦岭-大别超高压变质带的东延部分,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西南缘,夹峙于华北板块-扬子板块之间。地层为下元古界东海群阿湖组变质岩系,主要为一套片麻岩夹片岩组成。通过对矿区构造、地层、矿床地质特征分析,进而对矿床成因与找矿标志进行深入研究,其认识对矿区以后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金红石;矿床地质;成矿机理;东海县
-
1575.粤东七目嶂地区铜多金属矿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规律分析
[采矿业] [2018-09-20]
粤东七目嶂地区铜多金属矿处于河源(龙川段)深断裂与紫金大断裂夹持区,区内岩浆及构造活动强烈,成矿条件优良。本文从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入手,着重分析了区内地层、构造、侵入岩、火山岩及地球化学等成矿地质条件,通过七目嶂地区矿产分布规律、时空分布规律、成矿时间及矿质来源等几个方面概括了该区铜多金属矿成矿规律,并分析了该地区的矿床成因。
关键词:七目嶂地区;铜多金属矿;成矿地质条件;矿床成因
-
1576.岩矿鉴定在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采矿业] [2018-09-20]
岩石矿物是一种自然聚合体,其是由于地壳运动过程中一种或多种化学元素组成的产物,由于其组合方式的不同及地质作用的复杂多变,所以岩石矿物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其种类繁多,当前已知的岩矿种类就多达三千余种。常见的岩矿中,通常都是由多种元素所组成的化合物,如含氧矿物、碳酸盐类矿物、硅酸盐类矿物、硫酸盐类矿物及硫化矿物等。通过岩矿鉴定法对矿石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分析影响因素,以期为地质研究提供各种相关的岩石矿物测试参数。
关键词:岩矿鉴定;地质工作;应用
-
1577.金属矿无轨出矿设备使用及维护管理
[采矿业] [2018-09-20]
随着近些年来金属矿开采过程中无轨出矿设备的广泛应用,对金属矿无轨出矿设备使用及维护管理进行研究,通过对无轨出矿设备使用过程研究,提出设备维护管理建议,主要从降低设备维修费用与建立完善设备维护人员管理程序两方面进行,帮助无轨出矿设备能够在金属矿开采中更好应用。
关键词:金属矿;无轨出矿;维护管理
-
1578.辉钼矿冶炼工艺综述及展望
[采矿业] [2018-09-20]
本文简要介绍了钼资源的状况,对目前处理辉钼矿采用的各种工艺进行了评述。对火法和湿法冶炼工艺分别进行了比较,系统分析了辉钼矿传统冶炼的工艺特点。通过对目前辉钼精矿冶炼工艺的比较,认为当今对于辉钼精矿的冶炼一是要不断改进现有生产工艺,并开发新的工艺;二是要以目标产物为导向,跳过单质钼的生产环节,简化生产工序,开发新的辉钼精矿冶炼工艺。
关键词:辉钼矿;火法冶炼;湿法冶炼
-
1579.综合物探工作在越南某铜镍矿地质勘查中的应用
[采矿业] [2018-09-20]
物探方法在矿产勘查工作中起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金属矿产勘查前期,通常通过开展综合物探工作圈定重点工作靶区。本文通过对越南某铜镍矿前期开展的磁测和激电中梯扫面工作成果进行分析,配合磁测二维反演,推测了测区范围内Ⅰ号矿体的分布特征和埋深,有效地指导了矿区的进一步地质找矿工作。
关键词:综合物探;物探找矿;激电中梯;磁法扫面;磁测反演
-
1580.滇东北会泽超大型铅锌矿床矿质来源与改造成矿作用
[采矿业] [2018-09-20]
"改造成矿作用"理论是中国科学院涂光炽院士提出的完善矿床成因分类学"四分法"的新理论,是中国学者对世界地球科学的重要贡献。该文根据会泽铅-锌(银、锗)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列举其沉积改造的充分证据,用改造成矿的四大要素审视其矿床成因,认同它是典型而独特的沉积—强烈改造矿床,并以重要的宏观地质为依据,注意到峨眉山玄武岩(260 Ma)本身及昆阳群褶皱基底均未赋存一定规模的铅锌矿床,认为玄武岩与基底供给会泽铅锌矿(245~246 Ma)成矿物质有限,成岩与成矿时差太大,且成矿断层切割玄武岩,说明玄武岩成岩在先,铅、锌成矿在后,二者无直接成因联系。对会泽铅锌矿床的物质来源,有主张来自地层、基底、玄武岩或多来源者,但以何者为主,多种金属是否同源尚缺深入讨论,文章特别对地层、基底、峨眉山玄武岩中各成矿元素的含量、富集系数及富集类型进行系统的求算与分析研究,以讨论各种成矿金属的可能来源几率及其对成矿的贡献估计。结果显示:银在各地质体中均高倍富集,可提供充沛矿质,铅次之;锌则相反,多为正常元素或亏损元素,锗、镓、铟亦然,故矿石中的锌、锗、镓、铟,更可能为深部提供。结合大量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铅、硫、锶、碳、氢、氧同位素等地球化学资料分析研究,认为地层,特别是震旦—寒武系、泥盆系、下石炭统摆佐组(C1b)与深部是主要的矿质来源,不同金属可同源或异源。矿床受地层岩性与构造的双重控制,与岩浆活动无关,具备改造成矿要素,属典型的沉积—强烈改造铅锌矿床,且具超大、特富、多金属富集的独特性。海西期下石炭统摆佐组已沉积成岩成矿或形成矿源层,后经印支期构造运动强烈改造而超常富集成矿,多掩盖其沉积特征,它属于沉积改造矿床"会泽式"。
关键词:改造成矿作用;会泽超大型铅锌矿床;峨眉山玄武岩;成矿物质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