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411.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地下水中30种挥发性有机物
[采矿业] [2013-10-15]
在测定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捕集阱的填料对分析结果有很大的影响.本文采用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建立了适用于地下水中卤代烃、氯代苯、苯系物等30种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分析方法.对11#捕集阱( VOCARB3000)和10#捕集阱(Tenax/硅胶/碳分子筛)进行比较实验和捕集阱的填料进行选择优化,结果表明,以氮气为吹扫气,11#捕集阱的检出限比10#捕集阱的检出限低,富集效率和响应值更高,更适合分析低含量的地下水样品;Rtx - 502.2毛细柱(60 m×0.32 mm×1.8 μm)对目标组分有更好的分离效果,且柱流失小、色谱峰响应高;利用选择离子扫描方式对目标物进行扫描,采用内标法定量,提高了方法灵敏度,消除了组分的干扰以及整个分析过程中存在的系统误差.方法检出限为0.031 ~0.059 μg/L,精密度(RSD)为1.02% ~5.19%(n=7),回收率为87.7% ~118.0%(n=7),各组分相关系数均在0.9991以上.方法操作简便,对环境污染小,可满足大批量地下水中痕量挥发性有机物的分析要求.
关键词:地下水;挥发性有机物;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
-
13412.烧结法赤泥的物质组成与颗粒特征研究
[采矿业] [2013-10-15]
运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X射线粉晶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激光粒度分析仪等手段,对贵州烧结法赤泥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化学组成、物质组成、微观形态和粒度分布等基本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并将烧结法赤泥的组成与拜耳法赤泥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烧结法赤泥的主要化学成分是CaO、Al203、SiO2、Fe2O3、TiO2、Na2O、K2O和MgO,与拜耳法赤泥相比具有高钙低铝的特征.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烧结法赤泥中部分矿物的颗粒形态与特征,XRD分析其主要物相有硅酸二钙、铝酸三钙、方解石、钙钛矿等,还有少量分散的含铁矿物、黏土类铝硅酸矿物.根据微观形态的不同,将烧结法赤泥的组成矿物划分为三类:薄片状或者大块状聚集体;片状、柱状、颗粒状等规则形态;毛发状、细丝状聚集体.通过激光粒度分析仪测量烧结法赤泥的粒径分布情况,表明粒径细小是赤泥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是影响赤泥在选矿等领域综合利用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赤泥物相组成与粒度特征的综合分析,为烧结法赤泥综合利用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关键词:赤泥;烧结法;物质组成;颗粒特征
-
13413.新疆某微细粒铜矿石选矿试验研究
[采矿业] [2013-10-15]
在对新疆某铜品位为0.52%、钼品位为0.028%的细粒嵌布铜矿石进行矿石性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浮选工艺条件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铜矿石在磨矿细度为-0.074 mm占90.60%的条件下,以丁基黄药与Z-200为组合捕收剂(质量比为1∶4),采用1粗3精2扫、中矿顺序返回的闭路流程处理,可以获得铜品位为20.52%、铜回收率为92.54%、含钼0.95%、钼回收率为78.04%的铜钼混合精矿.
关键词:微细粒嵌布铜矿石;黄铜矿;辉钼矿;混合浮选
-
13414.尼日尔三角洲盆地Akpo油田新近系深水浊积水道储层构型表征
[采矿业] [2013-10-15]
由于深水浊积水道油藏多位于深海区,受作业成本的限制,其开发井距往往较大,利用现行的针对密井网区的多井模式拟合方法进行该类油藏的地下储层构型表征,其精度较低.为此,利用西非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深水区Akpo油田稀井条件下的钻井与地震资料,提出了基于井-震联合的该区深水浊积水道储层构型表征技术,论述了其表征思路与方法.深水浊积水道储层构型可分为水道体系、复合水道和单一水道3个层次,其中复合水道层次又可细分为复合水道系列和复合水道2个亚层次,不同层次构型单元规模差异大,需要在构型模式指导下,分别开展基于油组、小层及小层内部切片的井-震联合,将不同层次的构型模式与钻井、地震资料进行拟合,完成深水浊积水道的储层构型表征.这一研究不仅对高效开发深水浊积水道油藏具有实用价值,对利用井-震联合方法开展储层构型研究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稀井网区;深水浊积水道;储层构型;层次分析;井-震联合
-
13415.地下水中砷形态标准物质研制
[采矿业] [2013-10-15]
砷元素的不同形态对人体有不同的毒性,无机砷的毒性最大,有机砷毒性较小,准确测定水体中尤其是地下水中砷形态的含量对于人体健康和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国内外尚缺乏地下水中砷形态的标准物质.文章研制了5个地下水砷形态标准物质,候选物样品采自山西和内蒙古高砷地区,在样品的采集和制备过程中使用冷冻干燥法和加保护剂两种方法保证砷形态稳定,定值参数为砷全量、As(Ⅲ)、As(V),定值方法采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经检验,制备的砷形态标准物质具有良好的均匀性和稳定性.该系列标准物质研制中首次应用冷冻干燥技术,样品保存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采用多家实验室协作定值,测试方法准确、可靠,标准值和不确定度合理,填补了国内外砷形态标准物质研制的空白.
关键词:地下水;砷;形态;标准物质
-
13416.提升系统设计中提升机与电机联接方式的选择比较
[采矿业] [2013-10-15]
在大型和超大型摩擦式提升机越来越广泛应用的今天,提升机与电机联接方式的选择也变的越来越重要,文章针对大型摩擦式提升机与电机采用的联接方式,从提升机结构、受力对比、设备布置、电机工况、冷却通风系统、电控系统、安装检修起重机、选取投资及运行费用及使用与维护等方面详细阐述了设计选型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对提升机与电机的联接方式选择提供了参考建议.
关键词:内装式提升机;悬挂式提升机;单电机驱动;双电机驱动;通风系统;built-in type hoist;suspended type hoist;single electric motor driving;double electric motor driving;ventilation system
-
13417.深井高地压沿空巷道围岩变形机理与支护技术研究
[采矿业] [2013-10-15]
分析了深井高地压沿空巷道的围岩变形机理,并以潘三煤矿两条沿空巷道典型试验为背景,采用数值计算方法确定了深井沿空巷道需留设的合理煤柱宽度为7 ~8m,进而提出了深井沿空巷道顶板及两帮应遵循的支护原则.现场工程试验结果表明,顶板以锚索桁架支护为主、锚杆支护为辅,两帮使用加长高强锚杆可以较好地解决深部矿井沿空巷道围岩大变形控制问题.
关键词:深井;沿空巷道;围岩变形;支护技术
-
13418.直井地面驱动螺杆泵采油杆管偏磨机理
[采矿业] [2013-10-15]
将直井地面驱动螺杆泵采油杆柱简化为在油管内偏心旋转的杆柱.考虑了杆柱偏心旋转惯性离心力、轴向力对杆柱横向弯曲变形的影响.应用可移动双向弹簧元模拟杆管接触状态,并考虑了杆体、结箍以及扶正器与油管间隙不同对杆柱挠度约束的差别,建立了螺杆泵采油杆柱在油管内受力变形的有限元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抽油杆柱在油管内偏心旋转会产生陀螺效应,杆柱在油管内变形形态呈下密上疏的螺旋状,这是直井地面驱动螺杆泵采油系统杆管偏磨的主要原因之一.杆柱与油管接触段长度主要取决于转速、下泵深度和偏心距等参数.当转速较高时,几乎所有接箍均与油管内壁接触,也会出现杆体与油管内壁接触的现象.
关键词:地面驱动螺杆泵;抽油杆柱;偏心旋转;陀螺效应;偏磨机理;仿真模型
-
13419.元素分析仪-同位素比值质谱仪测定海洋沉积物有机碳稳定同位素方法初探
[采矿业] [2013-10-15]
初步建立了利用元素分析仪-同位素比值质谱仪(EA-IRMS)联用技术测定海洋沉积物中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的方法.标定了标准工作参考气CO2(δ13CvvsPDB为-32.053‰);验证了仪器的稳定性,标准偏差为0.009‰;当离子流强度范围为0.4~8.7V时,总体线性为0.0337‰/V,小于仪器线性指标0.06‰/V的要求;同时测定了国家标准物质GBW 04408、国际标准物质Urea和海洋沉积物样品M01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标准偏差在0.04‰~0.13‰范围内;并在三家实验室进行了测量比对实验,标准偏差小于0.20‰,满足地质样品再现性0.5‰的要求.所选样品区域δ13Corg范围为-25.29‰~-22.30‰,表明该海域总有机碳是陆源和海源两种来源的混合物.
关键词:海洋沉积物;有机碳稳定同位素;元素分析仪-同位素比值质谱法
-
13420.中国海相层系多元生烃及其示踪技术
[采矿业] [2013-10-15]
中国海相层系具有时代老、时空跨度大、烃源类型多等特点,绝大多数烃源处于高 过成熟演化阶段,存在多种烃源复合成烃转化过程,给油气成藏和油气源对比研究带来诸多困难.根据中国海相烃源的特点,按照烃源的可溶性将其划分为不溶、可溶和酸溶有机质3大类型.同时按照烃源的形成过程,将其分为原始烃源(岩)、再生烃源和化学烃源,海相原始烃源有机质有其独特的显微生物组合和赋存形式.通过仿真生烃模拟,揭示不同类型烃源的产烃率变化特征,特别是不同类型可溶有机质(古油藏、分散可溶有机质和沥青等)产率与原始状态密切相关.鉴于不同烃源的复杂性和演化的特殊性,从不同烃源的生物标记化合物特征、同位素组成特征和微量元素特征入手,有效揭示出次生烃源与烃源岩中干酪根的亲缘关系.利用元素、生物标志化合物、稳定同位素以及稀有气体同位素有效组合从物质来源、关键时间和成藏过程进行示踪指标技术集成,发展了中国海相层系的油气形成与成藏的有机—无机示踪体系.
关键词:海相层系;多种烃源;成烃生物;成烃转化;油气成藏示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