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61.中国农业问题报告与分析-第298期
[农、林、牧、渔业] [2015-05-07]
报告对农业的政策导向、资产运营、国外农业、价格预测、数据分析、上市公司方面的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农业;农村;政策;改革
-
4062.中国农业问题报告与分析-第295期
[农、林、牧、渔业] [2015-05-07]
报告对农业的政策导向、资产运营、国外农业、价格预测、数据分析、上市公司方面的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农业;农村;政策;改革
-
4063.中国农业问题报告与分析-第294期
[农、林、牧、渔业] [2015-05-07]
报告对农业的政策导向、资产运营、国外农业、价格预测、数据分析、上市公司方面的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农业;农村;政策;改革
-
4064.腐胺和脯氨酸对哺乳期仔猪空肠绒毛-隐窝轴上皮细胞的多胺代谢及Wnt信号通路的影响
[农、林、牧、渔业] [2015-04-28]
【目的】研究腐胺和脯氨酸对哺乳期仔猪空肠绒毛-隐窝轴上皮细胞的多胺(腐胺、亚精胺和精胺)代谢、Wnt信号通路关键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方法】选取18头0日龄的刚出生的三元杂交(长白×大白×杜洛克)仔猪,随机配对分成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对照组,腐胺组和脯氨酸组,分别灌喂等体积的生理盐水,5 mg.kg-1体重添加剂量的腐胺和25 mg.kg-1体重添加剂量的脯氨酸,到14日龄断奶,断奶后3 d屠宰,分离空肠绒毛-隐窝轴的3个不同分化程度(绒毛顶端,绒毛中段和隐窝)的细胞,分别为F1,F2,F3。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F1,F2,F3中的多胺浓度,RT-PCR测定多胺代谢途径中的相关基因以及Wnt信号通路中关键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1、在绒毛顶端细胞F1中,与对照组相比,脯氨酸组的腐胺、亚精胺、精胺的浓度均显著增加(P<0.05),而腐胺组的多胺均无显著差异(P>0.05);在绒毛中段细胞F2中,除了腐胺的含量无显著差异外,脯氨酸组和腐胺组的亚精胺、精胺的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脯氨酸组的亚精胺和精胺的浓度均显著高于腐胺组(P<0.05);在隐窝底端细胞F3中,腐胺组和脯氨酸组的腐胺、亚精胺、精胺浓度与对照组的浓度差异均不显著(P>0.05)。2、鸟氨酸脱羧酶(ODC)基因在绒毛顶端上皮细胞F1中的mRNA表达量,腐胺组显著高于脯氨酸组和对照组(P<0.05);精氨酸酶(arginase)在F2中的mRNA表达量,脯氨酸组显著高于腐胺组和对照组(P<0.05);sFRP3在绒毛中段上皮细胞F2中的mRNA表达量,脯氨酸组的显著高于腐胺组(P>0.05);sFRP4在隐窝上皮细胞F3中的mRNA表达量,腐胺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脯氨酸组(P<0.05)。【结论】添加了外源腐胺和脯氨酸,促进了哺乳期仔猪的空肠绒毛-隐窝轴上皮细胞的分化细胞的多胺浓度及促进了多胺的代谢,而对未分化的隐窝细胞没显著影响,同时通过Wnt信号通路调控空肠绒毛-隐窝轴细胞的分化成熟。
关键词:腐胺;脯氨酸;空肠;多胺;Wnt
-
4065.湖北省不同稻作区域秸秆还田替代钾肥效果
[农、林、牧、渔业] [2015-04-28]
【目的】研究不同稻作区域钾肥和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钾素吸收量以及农田钾素表观平衡的影响,分析不同稻区秸秆还田可替代化学钾肥的用量,为不同区域稻田秸秆还田条件下钾肥的合理配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3年在湖北省鄂东丘陵、鄂中丘陵岗地和江汉平原3个区域的19个县(市)布置稻田秸秆还田替代钾肥效果研究田间试验,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1)不施钾(NP);(2)施化学钾肥(NPK);(3)施秸秆(NP+S);(4)秸秆还田配施1/2化学钾肥(NP+1/2K+S);(5)秸秆还田配施3/4化学钾肥(NP+3/4K+S);(6)秸秆还田配施全量化学钾肥(NPK+S)。【结果】不同稻作区钾肥和秸秆均能不同程度增加水稻产量和地上部钾素吸收量。与NP处理相比,鄂东丘陵区、鄂中丘陵岗地区和江汉平原区NPK处理水稻分别增产0.36、0.36和1.07 t.hm-2,平均增产率分别为6.4%、5.0%和15.3%;而施秸秆(NP+S)处理水稻分别平均增产0.57、0.49和0.24 t.hm-2,增产率为7.6%、6.9%和4.0%。3个稻作区施化学钾肥(NPK)地上部钾素吸收量平均增加20.1—61.9 kg K2O.hm-2,施秸秆(NP+S)钾素吸收量平均增加8.5—39.1 kg K2O.hm-2,江汉平原区施化学钾肥处理产量和钾素吸收量均显著高于施秸秆处理,而鄂东丘陵区和鄂中丘陵岗地区NP+S与NPK处理的产量和钾素吸收量均没未表现出差异。通过计算土壤-作物系统钾素表观平衡,发现一季水稻收获后土壤钾素均处于亏缺(平均钾素亏缺量为144.3—284.4kg K2O.hm-2)状态,但秸秆还田处理亏缺量小于秸秆不还田处理。在保证水稻产量(即NPK处理产量)时秸秆还田条件下,采用模型计算出鄂东丘陵区、鄂中丘陵岗地区和江汉平原区的平均钾肥用量分别比目前钾肥推荐用量(60kg K2O.hm-2)节约化学钾肥66.8%、75.2%和9.7%;参考2013年钾肥和水稻价格,可计算出秸秆还田条件下鄂东丘陵区、鄂中丘陵岗地区和江汉平原区最经济钾肥推荐用量分别比推荐用量节省化学钾肥54.3%、53.5%和36.9%。【结论】湖北省不同稻区均可采用秸秆还田的方式减少钾肥投入,不但可以缓解土壤钾素亏缺,而且对农田钾素的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水稻;不同区域;秸秆还田;钾肥替代;最经济钾肥用量
-
4066.根系边缘细胞对肉桂酸胁迫下黄瓜和黑籽南瓜活性氧代谢与根系活力的影响
[农、林、牧、渔业] [2015-04-28]
【目的】了解肉桂酸(CA)胁迫下根系边缘细胞(RBC)对黄瓜和黑籽南瓜活性氧代谢与根系活力的影响,探索RBC增强根尖抵御CA胁迫的生理机制,阐明黑籽南瓜抵御CA胁迫能力强于黄瓜的原因。【方法】选用‘中农16’黄瓜和云南黑籽南瓜种子,采用悬空培养的方法,待根系长到5 mm时分成两组。组1:每隔1 h对黄瓜和黑籽南瓜的初生根分别喷施0和0.25 mmol.L-1的CA水溶液(pH 6.0);组2:种子的初生根先用小水流(蒸馏水)每4 h冲洗一次,去除RBC,再用0和0.25 m mol.L-1的CA水溶液每1 h喷施根系1次。处理0、12、24和36 h时测量活性氧代谢指标;处理24 h时测量根系鲜重、根系呼吸速率和根系活力等指标。【结果】无CA胁迫时,有无RBC对根尖的鲜重和生理代谢没有显著影响。当根尖附着RBC时,CA胁迫导致黄瓜根系鲜重和根系活力下降,活性氧(ROS)水平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及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明显上升,呼吸速率和抗CN呼吸速率也明显上升;与黄瓜明显不同的是,CA胁迫对黑籽南瓜根系鲜重、根系活力、ROS水平、MDA含量、SOD、CAT及POD的活性、呼吸速率和抗CN呼吸速率影响均不显著。RBC去除后,CA胁迫对黄瓜根系的生理代谢影响趋势和RBC去除之前相一致,胁迫程度更大;黑籽南瓜受到CA胁迫的影响与黄瓜基本一致,较RBC去除前差异显著。【结论】RBC通过降低根系中ROS水平及MDA含量,减轻了CA对黄瓜和黑籽南瓜根系的毒害;黑籽南瓜的RBC防御CA对自身根系毒害的能力明显强于黄瓜;若根尖没有RBC保护,CA对黄瓜和黑籽南瓜均造成明显的毒害。
关键词:黄瓜;黑籽南瓜;肉桂酸;根系边缘细胞;活性氧
-
4067.不同耐冷性杂草稻和栽培稻抗氧化系统对冷水胁迫的响应
[农、林、牧、渔业] [2015-04-28]
【目的】从孕穗期到抽穗开花是水稻对温度最为敏感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低温冷害严重制约了东北地区水稻生长和种植面积的进一步扩大,探明水稻耐冷生理机制,将为东北水稻生产提供重要保障。探索耐冷性不同的杂草稻和栽培稻在冷水胁迫下开花期剑叶的活性氧代谢、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剂含量的变化规律,为耐冷性水稻品种的选育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耐冷性强的杂草稻WR03-45、栽培稻丽江新团黑谷和冷敏感的杂草稻WR03-26、栽培稻秀子糯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方法,根据剑叶叶枕距判断主穗进入孕穗期的时间,于孕穗期在冷水池中进行低温处理,未经冷水处理的参试材料作为对照。在开花期,剪取参试材料的剑叶保存于-85℃的超低温冰箱中,用于测定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产生速率、过氧化氢(H2O2)含量、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5种抗氧化酶活性和还原型抗坏血酸(As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两种抗氧化剂含量,研究孕穗期低温冷害对剑叶的活性氧(ROS)积累、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剂含量的影响。【结果】冷水胁迫下,冷敏感的杂草稻WR03-26开花期剑叶仅有CAT和GR活性显著增加,冷敏感的栽培稻秀子糯开花期剑叶SOD、CAT和GR活性显著增加;WR03-26和秀子糯剑叶的AsA和GSH含量及AsA/DHA值和GSH/GSSG值与对照无显著差异;WR03-26和秀子糯剑叶产生速率显著增加,H2O2含量极显著增加,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显著增加。耐冷性强的杂草稻WR03-45开花期剑叶SOD活性显著升高,POD、APX、CAT和GR极显著升高,耐冷性强的栽培稻丽江新团黑谷开花期剑叶SOD、POD和APX活性显著升高,CAT和GR活性极显著升高;WR03-45和丽江新团黑谷剑叶的抗氧化剂(AsA和GSH)含量及AsA/DHA值和GSH/GSSG值在冷水胁迫下显著高于对照;WR03-45和丽江新团黑谷剑叶产生速率、H2O2含量和MDA含量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冷水胁迫下,耐冷性强的水稻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剂含量,减少ROS的积累以及膜脂过氧化,增强对冷水胁迫的耐性。水稻的耐冷性与胁迫下抗氧化系统清除ROS的能力有关,杂草稻WR03-45作为一种强耐冷性的种质资源可以用于栽培稻耐冷性的遗传改良。
关键词:水稻;抗氧化防御系统;冷水胁迫;活性氧
-
4068.中国蔬菜生产空间集聚演变、机制、效应及政策应对
[农、林、牧、渔业] [2015-04-28]
【目的】近年来,中国"大市场、大流通"的蔬菜供需格局基本形成,蔬菜产业空间布局发生了显著变化。本研究以31个省市为研究单元,系统探讨了1995—2012年中国蔬菜生产的空间集聚演变特征、效应与机制,并提出了应对政策建议,为优化生产布局、有效保障供给提供依据。【方法】基于集中度指数计算蔬菜产量最大的n个省(市/区)占全国蔬菜总产量的份额,基于基尼系数模型测度中国蔬菜生产省级层面的空间集中水平,揭示1995—2012年间中国蔬菜产业空间集聚的变动特征;应用修正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评估模型,分析蔬菜产业集聚水平、蔬菜价格、单位面积劳动力投入、单位面积资本投入等对蔬菜产值影响的显著性,揭示蔬菜生产聚集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效应。【结果】研究初期中国蔬菜生产东南聚集、东多西少的空间特征在研究期内发生了显著变化。1995—2012年,西部省份产量比重提高了6个多百分点,东、西部地区产量差距梯度明显减弱;南北方向上,北方省份占全国比重提升了近5个百分点,蔬菜生产向北方转移明显。研究期内,CR4和CR8两个集中度指标均是前期波动并略有提高,后期基本保持稳定并略降,大致在0.4和0.6之间徘徊,两者的最高点分别发生在2001年与2004年,最低是1995年与1997年;基尼系数同样呈先升后降的变化,2004年的0.5045为研究期内最高点,之后逐步下降。蔬菜生产空间集聚的变化是自然、社会、经济等多种要素共同参与导致空间重构的结果,也是蔬菜产业本身优化提升的过程。初期分布格局更加依赖光、温、水、土等自然条件,在演变过程中,科技创新使得自然因素作用降低,经济、政策等层面因素的作用逐渐突出。修正后的效应评估方程通过了F检验,并且具有较高的解释水平,基尼系数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t检验,它每提高1个百分点,蔬菜单位面积产值将增加2.48个百分点。【结论】1995—2012年,中国蔬菜生产东、西部产量差距梯度明显减弱,生产重心向北方发生转移,空间分布特征变化明显,尤其在前期更具波动性;蔬菜生产空间聚集对蔬菜产值影响显著,集聚的加强可有效促进蔬菜产值的增加;基于优化蔬菜生产空间格局角度,未来应从加强主产区建设、推进规模化与专业化生产、注重产业各环节间协同入手,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蔬菜生产;空间集聚;机制;中国
-
4069.外源精胺对菜用大豆贮藏冷害及蔗糖代谢的影响
[农、林、牧、渔业] [2015-04-28]
【目的】探讨精胺(Spermine,Spm)处理延缓菜用大豆贮藏冷害以及调节其蔗糖代谢的作用机理,为菜用大豆的采后贮藏保鲜技术提供参考。【方法】以‘新大粒1号’菜用大豆为试验材料,分别用0.5、1和2 mmol.L-1外源Spm浸泡处理20 min,以清水浸泡为对照,于1℃、相对湿度为85%—90%的环境条件下贮藏10周,每周分别测定与菜用大豆抗冷性相关的生理指标,籽粒中蔗糖、果糖和葡萄糖含量,及与蔗糖代谢相关的酶活性指标。【结果】贮藏第2周即出现冷害,随着冷藏时间延长,菜用大豆冷害发生逐渐加重。与对照相比,Spm处理使冷害症状出现时间推迟到第3周,延缓了贮藏后期冷害指数的上升;也抑制了菜用大豆细胞膜透性的增加,贮藏5周后,0.5和1 mmol.L-1Spm处理与对照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此外,冷藏期间的菜用大豆籽粒中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不断积累,低浓度Spm能缓解膜脂过氧化,减少MDA积累,而高浓度Spm可能产生毒害作用;与对照相比,1 mmol.L-1Spm明显提高了菜用大豆冷藏期间抗氧化酶—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与此同时,Spm处理也显著减少了菜用大豆籽粒蔗糖的损失(P<0.05),经过Spm处理的菜用大豆籽粒中果糖与葡萄糖含量低于对照,但整个贮藏期不同浓度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进一步通过冷藏菜用大豆籽粒可溶性糖含量与酸性转化酶(AI)、中性转化酶(NI)、蔗糖合成酶(SS)和蔗糖磷酸合成酶(SPS)4种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蔗糖含量与AI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SPS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NI和SS活性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说明AI和SPS对菜用大豆冷藏期间蔗糖的降解起到了关键的调节作用,外源Spm通过对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调节有效抑制了冷藏菜用大豆籽粒中蔗糖含量的损失。【结论】Spm可有效延缓菜用大豆1℃贮藏期间冷害的发生,最适浓度为1 mmol.L-1;蔗糖损失可能是导致菜用大豆冷害加剧的重要原因,Spm通过抑制AI活性增加的同时,延缓SPS活性的降低,以维持冷藏期间菜用大豆籽粒较高的蔗糖含量。
关键词:菜用大豆;精胺;贮藏;冷害;蔗糖代谢
-
4070.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不同覆膜连作玉米产量的水分承载时限研究
[农、林、牧、渔业] [2015-04-28]
【目的】以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有限降水持续高效利用为目标,研究不同覆膜方式下连作玉米(Zea MayL.)的产量表现和水分利用特征,揭示其增产机理,明确不同覆膜方式下有利于土壤水分持续高效利用的连作年限,为试区高产、水分高效持续利用型玉米连作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田间定位试验为基础,量化连作玉米农田土壤水分的年际平衡关系、产量稳定性;以持续高产和收获期不发生土壤干燥化为依据,确定适用于不同覆膜方式的玉米连作年限。【结果】3年试验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播具有良好的保墒、提高土壤水分有效性,利于协调关键生育时期土壤-作物的水分供需关系,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作用。与半膜平作处理相比,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41.8%和33.4%,生物产量、单位耗水的干物质累积量、总产值、净产值、毫米水产值和产投比分别提高了21.8%、12.3%、31.2%、27.8%、21.1%和-3.2%;与露地栽培处理相比生物产量、单位耗水的干物质累积量、总产值、净产值、毫米水产值和产投比分别提高了24.9%、39.1%、225.5%、1 423.9%、212.4%和93.5%。地膜覆盖增大了玉米全生育时期的耗水量,全膜双垄沟播、全膜平作和半膜平作耗水量较露地栽培增幅分别为15.5%—29.2%、10.0%—20.8%和4.2%—12.6%。单季较高的耗水量导致3种覆盖处理在连作第二年收获期土壤贮水量较连作开始期分别降低了37.3%、33.5%和30.9%,第三年降低了29.6%、27.5%和23.9%,造成土壤水分亏缺;随着连作年限的延长,土壤水分亏缺累计,出现土壤干化现象,引起产量波动,不利于土壤水分的持续利用。【结论】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在同等降雨条件下,全膜双垄沟播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效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作用,是理想的玉米种植模式;当年降雨量在320 mm左右时,全膜双垄沟播玉米连作不宜超过2年,全膜平作、半膜平作玉米的连作时间不宜超过3年。
关键词::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玉米产量;覆膜;连作;承载时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