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行业研究报告数据库

行业分类

重点报告推荐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报告

找到报告 163863 篇 当前为第 16238 页 共 16387

报告分类:综合分析报告

  • 162371.掘进机装运机构存在问题及改进设计

    [采矿业] [2014-05-15]

    装运机构是掘进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装载运输能力大小直接决定着整机的生产能力.文章从使用角度介绍了掘进机装运机构在使用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对装运机构进行改进设计,使掘进机装运机构结构更简单,工作更可靠,降低生产成本,延长掘进机整体使用寿命.
    关键词:掘进机;装运机构;改进设计
  • 162372.马氏刺蛇尾摄食习性的初步研究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马氏刺蛇尾(Ophiothrix marenzelleri Koehler)的饵料选择性、摄食率和摄食行为等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马氏刺蛇尾仅能摄食悬浮的有机颗粒,对食物种类没有选择性,但对悬浮颗粒的粒径具有选择性。观测结果显示,其摄食的食物粒径范围为10~1000μm,食物种类包括动植物碎屑、细胞较大的海洋微藻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和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 f. minutissima)等。因此,马氏刺蛇尾的食性属杂食性,是蛇尾中食微类群的成员。马氏刺蛇尾不摄食时,常处于静止状态或腕末端翘起;摄食时数条腕翘起在水中摇动,通过腕部的管足摆动将水体中的适宜食物颗粒聚集成球状颗粒运送到口中。小规格马氏刺蛇尾的摄食率显著高于较大规格蛇尾(P
    关键词:马氏刺蛇尾;摄食习性;饵料选择;摄食率;摄食节律;Ophiothrix marenzelleri Koehler;feeding habit;food preference;feeding rate;feeding rhythm
  • 162373.纺织品中致癌致敏染料检测的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纺织业] [2014-05-15]

    致癌致敏禁用染料作为生态纺织品标准检测体系中的重要项目,成为人们日益关切的对象和科学研究的热点.针对纺织品法规标准中致癌致敏染料信息混乱,前处理方式普遍提取效率不高,仪器在定量分析和定性确认方面易出现偏差等情况,对纺织品相关法规涉及的致癌致敏染料进行归纳,订正了文献中错误的化合物信息和结构,讨论了染料标准品混合溶液的分组原则,对现有的纺织品中致癌致敏染料检测方法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回顾,并初步展望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纺织品;致癌致敏染料;高效液相色谱;质谱;textiles;carcinogenic and allergenic dye;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 162374.聚苯胺复合防腐材料的研究进展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2014-05-15]

    主要针对聚苯胺的结构和性能,讨论了它对金属的四种防腐机理:屏蔽作用、钝化作用、阳极保护作用和电场作用.同时,综述了目前普遍使用的聚苯胺防腐涂层制备方法,对制备聚苯胺/无机粒子复合防腐材料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简单介绍.最后,对聚苯胺复合防腐材料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聚苯胺;防腐机理;制备方法;复合;防腐材料;Polyaniline;Anticorrosion Mechanism;Preparation Methods;Composite;Anticorrosion Materials
  • 162375.渔业资源评估模型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制定合理的渔业管理计划,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对渔业资源进行科学的评估,而渔业资源评估模型则是进行渔业资源评估的重要工具。随着计算机计算能力的提高及在多学科交叉的推动下,近30多年来渔业资源评估模型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渔业资源评估模型日益复杂、多样化,模型的选择、使用难度也相应地增加了,而模型的不恰当运用则可能导致渔业资源管理的失误。本文对渔业资源评估模型的基本结构、主要类型及参数估计所使用的统计模型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回顾,介绍了目前使用的主要渔业资源评估模型,展示了渔业资源评估模型的发展历程及所取得的进展。同时,文章对渔业资源评估模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渔业资源评估;模型;现状;展望;Fisheries stock assessment;models;progress;prospect
  • 162376.广州机场路景观防护林的环境效应特征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为了计量城市路网景观防护林的环境效应,采用群落生态学及水平多点定位同步观测方法,对机场路景观防护林群落结构及消减路面热岛、污染气体浓度效应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显示:防护林群落呈4层垂直结构(上层乔木平均高(-H)=12.6 m、中层乔木-H=6.3 m、灌木层-H=3.2 m、草本层-H=0.6 m),水平30~50 m沿机场路侧带状分布;防护林群落的Shannon(H)达2.39,均匀度达0.76,而森林群落郁闭度达0.68.相对路面空气SO2 、NO2(0.150、0.083 mg·m-3)的日均浓度,防护林林内20m则减小到0.05 mg·m-3以下,空气温度则减小2.0℃,空气湿度增加2.4%,风速减小0.7m·s-1;雨季晴天日,13:00-15:00、林内20~30 m空间相对路面的气温减小值大于2.0℃,而林内10~30 m空间相对路面的空气湿度增加5.0%~7.1%;林内20~30 m空间空气SO2浓度≤0.05 mg·m-3的白昼持续时间达8.3~9.0 h,而林内30~40 m空间空气NO2浓度≤0.05 mg·m-3的白昼持续时间达8.3h;机场路景观防护林群落对路面热岛强度、空气SO2、NO2浓度消减效应极其显著.采用趋势面回归方法,获得的机场路面至林内水平尺度空气SO2、NO2浓度时空分布拟合方程适宜于估算应用.
    关键词:广州市机场路;景观防护林;消减热岛效应;环境效应
  • 162377.不同间伐强度下辽东栎种群结构特征与空间分布格局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关键词:辽东栎;近自然经营;龄级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空间布格局;间伐强度
  • 162378.脂溶性贝类毒素安全评价与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2004年,由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和政府间海洋委员会共同组建的双壳软体生物毒素工作组根据贝类毒素的基本结构将其分为8类(组).其中,大田软海绵酸类毒素(okadaic acid, OA)、原多甲酸毒素(azaspiracid, AZA)、环亚胺类毒素(cyclic imine, CI)、短裸甲藻毒素(brevetoxin, BTX)、蛤毒素(pectenotoxin, PTX)、虾夷扇贝毒素(yessotoxin, YTX)均属于脂溶性贝类毒素(lipophilic phycotoxins, LPs),这6大类毒素均为聚醚类物质,在贝类中富集的时间较长,目前已成为欧盟调整检测方法、最高残留限量等法律法规的主要目标.LPs 的主要成分在中国均已被发现,这不仅意味着中国贝类消费存在巨大的潜在风险,外贸出口还将面临新的技术和贸易壁垒.本文就 LPs的化学性质、污染分布、毒理学评价、检测方法、限量标准、监控预警技术和政策法规等国际最新研究进展等逐一进行归纳与总结,并对我国在 LPs 方面的科研举措进行展望,旨在为我国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脂溶性贝类毒素;污染分布;毒理学评价;检测方法;监控预警;政策法规;lipophilic phycotoxin;pollution distribution;toxicity assessment;detection method;supervision;leg-islation
  • 162379.天然气汞含量作为煤型气与油型气判识指标的探讨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4-05-15]

    虽然天然气汞含量作为判识煤型气和油型气的一项重要指标已经被很多学者所接受,但在勘探实践中应用的并不多,究其原因还是对该指标的认识不够深入.为探讨该指标的适用性,笔者对天然气中汞的成因机制进行探讨.首先通过煤中汞含量、煤的产气率以及煤粉热释汞实验,分析认为天然气中的汞主要来自于气源岩,尤其是煤,只有当地层温度达到一定数值以后,气源岩中的汞才会在热力的作用下大量被释放并随生成的天然气一起运移并聚集到气藏中,气源岩类型和地层温度共同决定了天然气汞含量的高低.其次,笔者对全国8大盆地500多口天然气井开展了天然气汞含量检测,并对其中部分气井进行了天然气烷烃碳同位素检测.统计分析表明,当天然气汞含量大于30 μg/m3时,可基本判断该天然气类型为煤型气;当天然气汞含量介于10~30 μg/m3时,其为煤型气的几率较大,在结合其他地质资料的情况下也可比较容易得出合理的结论;但当天然气汞含量介于5~10 μg/m3,甚至更低时,天然气汞含量只能作为判识煤型气和油型气的辅助参数.
    关键词:天然气;煤型气;油型气;汞;判识;指标
  • 162380.伏马毒素生物合成和降解的研究进展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5-15]

    伏马毒素(Fumonisins,FBs)一种由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轮状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多誉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和其他一些镰孢菌种产生的水溶性次级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玉米等农产品中,在较低的浓度范围内,可干扰植物正常生理代谢功能,不仅会造成农业经济损失,其严重的致癌性对人畜危害极大,因此开始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国际上对伏马菌素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分子水平,通过对产伏马菌素菌株的遗传学研究,鉴定出与伏马菌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及合成协同调节基因簇.本文介绍了伏马毒素的理化性质,以及伏马毒素作用机理,生物合成途径.阐述了伏马毒素生物合成的基因序列群以及基因簇的表达方式.论述了伏马毒素的降解方法,并为今后伏马毒素生物工程降解研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伏马毒素;生物合成和降解;脱毒;fumonisins;biosynthesis and degradation;detoxification
首页  上一页  ...  16233  16234  16235  16236  16237  16238  16239  16240  16241  16242  ...  下一页  尾页  
© 2016 武汉世讯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中心

QQ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员


电话咨询


027-87841330


微信公众号




展开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