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插管镇静麻醉技术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中的应用
作者:王传光; 杨素芳; 伊颖; 周建伟; 李超; 尧银光
加工时间:2025-01-16
信息来源:浙江医学
关键词:机械取栓术;缺血性脑卒中;非插管镇静
摘 要:目的 探讨保留自主呼吸的非插管镇静麻醉技术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机械取栓术(MT)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21年12月至2023年3月丽水市中心医院行MT的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非插管镇静麻醉组和气管插管全麻组,每组60例。观察两组患者给药前1 min(T0)、麻醉给药后10 min(T1)、穿刺成功置管时(T2)、手术开始30 min后(T3)、取栓操作时(T4)、手术结束拔管时(T5)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患者术后6、12、24、48 h的Ramsay评分,以及患者入院时和术后12、24 h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与患者恢复情况。结果 与气管插管全麻组比较,非插管镇静麻醉组MAP在T1、T2、T3时明显较高,T5时明显较低,HR在T1、T2、T3、T5时均明显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12、24 h的Ramsay评分明显较低,且术后12、24 h NIHSS评分明显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入院-穿刺时间较短,转入复苏室率较高,第1次进食和下床时间较短,患者满意度和预后良好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非插管镇静麻醉技术应用于AIS患者的MT中,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可降低术后24 h的Ramsay评分、NIHS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早期恢复。
内 容:原文可通过湖北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https://www.hbsts.org.cn/)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