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西藏;出土金银器;功能特点;制作工艺;文化影响
摘 要:西藏出土金银器集中于早期金属时代与吐蕃时期,其在类型、工艺、文化影响和社会意义等方面,展现出西藏古代社会多元文化交融的内涵。西藏出土金面饰按功能分为面饰、首饰、生活用品和装饰小件四类。金面饰可分为小体形、大体形、拼凑形面饰。小体形和大体形面饰均出自阿里地区,前者挂附于墓主身上,后者覆与墓主面部时需用纺织物垫衬,拼凑形面饰仅在当雄墓地出土。这些金面饰皆为随葬专用,承担“压胜”功能。金首饰造型简约,金挂饰上的穿孔修补痕迹体现当时人们对此类饰品的珍视程度。生活用具仅当雄吐蕃墓地金耳勺一件,直观展现了吐蕃与唐王朝通过金银器的流动来促进良好关系的建立。金银装饰小件数量多,但被装饰器物的类型却大多不明,这些金银装饰小件可能与吐蕃王室服饰特点、身份标识相关。西藏出土金银器与周边考古学文化有着广泛的联系。西藏阿里金面饰下衬纺织物的习俗与甘肃西北部、新疆东部吐鲁番盆地相似,体现中原文化在丧葬习俗方面对西藏地区的影响,根据当雄墓地出土的金耳勺型制和纹饰,可推测其可能是来自中原的赏赐品。西藏阿里的金面饰还受到欧亚草原金面具影响,传播路径应是经过了新疆地区,且这种影响还延伸至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吐蕃拼凑形金面饰则表现出西藏中部的政治中心的文化向东拓展之势。查加沟墓地马形牌饰有鲜卑文化因素,体现了西藏可能与北方游牧文化存在着交流。
内 容:原文可通过湖北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https://www.hbsts.org.cn/)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