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99 篇
13868 篇
408780 篇
16079 篇
9269 篇
3869 篇
6464 篇
1238 篇
72401 篇
37108 篇
12060 篇
1619 篇
2821 篇
3387 篇
640 篇
1229 篇
1965 篇
4867 篇
3821 篇
5293 篇
以科技开放为视角推动云南省绿色能源发展
引言
绿色能源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能源革命的标志性方向,是云南省重点发展的第一大支柱型产业。因此,云南省应通过科技开放倒逼云南省顺应全球科技创新大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又助推云南省整合利用国际国内创新资源、主动补上关键核心技术短板,为构建云南省以绿色能源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赋能,形成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
明确云南省绿色能源的基础条件和基本特征是加快打造“绿色能源牌"的逻辑起点,从政策与区位优势上,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创新驱动战略以及建设,面向南亚与东南亚辐射中心实施。2020年5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支持符合环保、能效等标准要求的高载能行业向西部清洁能源优势地区集中,多重国家战略在云南汇集,政策叠加效应和溢出效应明显。在资源禀赋优势上,电力资源丰富并且有较强的空间特征,极具竞争优势,完全可以满足八大重点产业发展过程中大规模、持续稳定、价格低廉的用电需求;同时,云南省有色金属储量丰富,为绿色有色金属行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禀赋支撑。在科创平台优势上,2018年,围绕绿色能源,云南省依托昆明理工大学相继成立云南省铝工业工程研究中心和云南省硅工业工程研究中心,并通过举办高峰论坛,成立云南省水电铝材一体化发展专家咨询委等方式,为云南省以绿色能源为核心的绿色铝材、绿色硅材精深加工一体化产业发展全力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撑。综上,为云南省打好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云南省“绿色能源"可持续发展困境
(一)绿色能源产业链“疏而不密",核心技术“卡脖子"严重,成为产业链延伸突出短板
云南省对环保、能效等标准要求的高载能行业中的研发起步较早,通过本土企业和引进企业,产业链初具规模,但在铝材深加工、硅基半导体材料等领域研发能力不强、核心技术仍显不足、核心竞争力不高、对绿色能源产业链发展的驱动能力不强。产能主要集中在技术水平低端、产业附加值低的中低端领域,中高端原材料的产业链条缺失环节多、相关产业的基础薄弱且核心竞争力不高、关键材料与环节“卡脖子"现象严重。
(二)绿色能源人才链“少而不强",绿领人才与技能匮乏,产业链衔接不畅
当前,随着绿色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云南省人才短缺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产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预计未来5年需求短缺将超过20万人。具体来看,相关大量人才分布在传统的产品生产和运营领域,深入掌握以绿色能源为核心的如绿色铝材和绿色硅材等领域专业技能型、技术型人才与管理型人才总量严重不足。同时,在铝材深加工、硅基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新兴领域,也严重缺乏深入了解行业运作流程与关键环节、能够在细分垂直领域深度应用新一代技术进行产业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的跨界人才。
(三)创新链和产业链“通而不畅",绿色产业化进程缓慢成为产业链纵深发展瓶颈
绿色能源产业链向绿色能源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过程需要生产设备、制造工艺、相关材料生产企业、下游应用企业互相配合,为处于不同环节的企业相互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直接的技术指导和产品顾问。云南省上下游企业乃至研究机构都属于刚起步阶段,相关技术积累和产业积累很少,因此,研究机构的研发成果、下游应用企业的市场需求、上游生产企业的产品性能等各关键参数都不能有效整合、联动、协同,导致云南省绿色能源产业链中“技术孤岛"的现象严重。研发机构的创新链条与产业链条脱节,不能深入指导产业链各环节的生产企业,研发成果也不能实现系统的应用和推广。而创新资源的多头部署和分散投入,导致生产要素的重复投资和不充分利用,资源浪费严重。
二、云南省绿色能源产业的发展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云南省绿色能源产业的发展思路主要是围绕“以开放促绿色改革、促绿色发展、促绿色创新"。
(一)构建以绿色能源奠基云南省现代化产业体系
紧紧抓住创新发展的“机会窗口",把发展绿色能源牌作为云南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支撑,统筹汇聚创新、人才和市场资源,推进多种资源高质量整合、共享和开放,以绿色能源激活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通过绿色能源奠基、创新引领、融合带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构建云南省绿色能源现代化产业体系。
(二)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协同,催生乘法效应,最终实现价值链
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围绕绿色能源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人才链为引擎,加以“平台、智库、服务"驱动,最终以成果转化实现价值链。打造绿色创新链,构建绿色人才链,打通绿色产业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协同,催生协同驱动创新的乘法效应,最终成功实现高科技、高端化、高水准的绿色能源价值链。
(三)形成以开放促科技、以科技促发展、以发展再促开放的绿色创新这种产业动态化累积循环发展格局
开放是促进科技创新的有效途径,以开放共享为手段,从国际国内分享前沿技术,充分发挥科技资源对创新发展的支撑保障和先导作用,通过科技开放倒逼云南省顺应全球科技创新大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又助推云南省整合利用国际国内创新资源、主动补上关键核心技术短板,为构建云南省以绿色能源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赋能,形成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
三、云南省发展绿色能源产业的重点领域
(一)打造绿色创新链,成立云南省绿色能源学院,搭建绿色能源研发科创平台体系
以绿色能源产业链各个环节技术创新和应用为落脚点,在昆明理工大学成立云南省绿色能源学院,利用昆工自身技术优势,如硅工业工程研究中心,聚焦打造工业硅生产新技术应用基地和高纯硅、多晶硅及单晶硅生产新技术应用基地,以及新型硅太阳能电池研发平台。依托学院,深化开放国际国内合作,整装推进国际国内研究中心和科技合作基地建设,如中老能矿新技术及能矿设计研究中心,联合建立若干个高端工程实验室为原始创新主力军,打造国家级绿色能源实验室梯队;以高水平绿色能源创新研究院为技术供给主平台,带动云南省八大重点产业发展。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参照陕西模式,依托高校优势学科,在校园建立企业作为“需求主体、投资主体、管理主体和市场主体"的新型研发平台,促进高校科技供给与创新需求的有效对接。最终将云南省绿色能源学院打造成从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工业扩大验证试验、产业化规模化生产等一整套完整的“1+X"绿色能源创新平台体系。
(二)构建绿色人才链,成立云南省绿色能源产业职业教育联盟,搭建绿色能源人才支撑平台
在昆明理工大学现有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成立云南省绿色能源学院,依托学院“1+X"绿色能源创新平台体系,建立完善科技人才培养机制,加大科技成果产出,促进科技成果市场化转化,以及补齐绿色能源产业发展中技术与技能短板。学院将3年内新增学生规模实现“1+1+2+2"为第一阶段发展目标,即100名在站博士后,1000名研究生(包括博士、硕士、工程博士),2000名本科学生(1000名本科生、1000名专升本学生),技能型学生规模达到2万人。建立明晰的学业职业发展双通道培养体系:博士后、研究生和本科生依托昆明理工大学培养,其中研究生以上部分学生培养钻研技术,成为研发型的专业人才,走技术路线;其余学生借助学院开展联合培养,深入学习基础,加强技能培养,以满足云南省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对技术型、技能型、管理型、营销型各类人才的需求。此外,依托学院成立云南省绿色能源产业职业教育联盟,协助教育厅负责联盟中职业中学和各相关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云南省绿色能源产业技能型人才和师资队伍的培训,预计3年内联盟内单位的相关人才培养规模合计达到2万人。
(三)打通绿色产业链,建立绿色能源产学研用大联盟,搭建绿色能源孵化示范平台
依托昆明理工大学绿色能源学院,建立绿色能源产学研用大联盟,深化云南省企业与高校科研部门的合作,鼓励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知名企业、知名海外研发机构在云南省合作研发与创新。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加强核心技术、非对称技术、“杀手锏"技术、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等重大创新合作,打造一批绿色能源孵化平台。参照主要发达国家和省份地区的发展趋势,选择创新资源集中的地方,联合行业骨干企业、专业创新促进机构、高校院所、投资机构等,建设一批面向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的孵化器和创新空间,厚植绿色能源产业创新土壤;打造一批绿色能源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工程,加快推进发展一批绿色铝材、绿色硅材精深加工一体化产业基地,在全省制造基础扎实、产业所需资源禀赋密集度较高的县市区,建成在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绿色能源产业技术先进、产业链完整的绿色能源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