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01 篇
13910 篇
478060 篇
16312 篇
11771 篇
3941 篇
6548 篇
1253 篇
75663 篇
37919 篇
12169 篇
1667 篇
2869 篇
3422 篇
641 篇
1241 篇
1980 篇
4924 篇
3888 篇
5493 篇
外资长期加码A股趋势明确 呼吁股指期货加快对外开放
中国资本市场持续加快对外开放,监管和境内投资者期待更多外资流入能够改善A股投资者结构,但期货市场相对现货市场的开放滞后,因此外资机构也在呼吁国内加快股指期货等风险管理工具的进一步开放。
近期,瑞银证券总经理钱于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外资机构看好中国A股市场但缺乏股指期货等风控手段,只能被动单向裸仓,这对外资机构管理人而言意味着风险敞口不可控;在升跌敞口都可控的前提下, 外资可以更多的布局A股。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公布的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人民币金融资产情况,2019年一季度外资在A股的持仓市值持续增加,从2018年12月的1.15万亿元增加到2019年3月末的1.68万亿元,占同期沪深A股总流通市值45.36万亿元的3.7%,与公募基金持有A股市值的差距已缩小至2621.02亿元。
随着MSCI、富时等国际大型指数公司加快纳入A股步伐,主动资金长期加大配置A股已成必然趋势。摩根资产管理新兴和亚太市场股票投资专家卞策对财新记者表示,4月份虽然由于获利减仓、贸易争端重新加剧等加大了外资流入,但这只是短期现象,中长期中国A股对外资的吸引力不会有变化。A股的广泛性、高流动性以及和海外市场的低相关度都是吸引外资主要的原因。瑞银资产管理中国股票主管施斌也对财新记者表示,目前有一些短期外资因涨幅较多,出于获利需求接下来会进进出出。但这对长期资金来说反而是好事。“原来大家觉得高处不胜寒,未来空间不大,但一旦估值随着市场调整下来,新的资金动力就强一些。"
但缺乏对冲工具是阻碍外资进一步加大A股配置仓位的重要原因。目前,境外投资者可通过QFII、RQFII、沪深港通等渠道配置A股资产,但仅有QFII和RQFII可以使用股指期货对冲风险,通过沪深港通进入A股的境外投资者无法使用境内股指期货,因此相对现货市场而言,期货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明显落后。
摩根资产管理、瑞银资管等机构在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均表示目前未参与到国内股指期货市场。渣打银行(中国)财富管理部投资策略总监王昕杰对财新记者表示,目前外资机构主要通过分散化投资、降低仓位等方式来进行风险管理。
“有欧美大型基金公司因为国内期货市场对冲手段不够发达,在投资A股比较紧慎。"钱于军表示,目前境外投资者只能寻找不完美的对冲工具,包括香港ETF、新加坡富时A50期货等,但是海外对冲工具是一个小池子,与大市场之间是分割的,虽然可以实现方向上的对冲,但并非完美的工具,因此对冲工具的主战场还是应该回到国内。
全球各大交易所上市中国A股相关指数期货的竞争已经十分激烈:新加坡富时A50指数期货已较为活跃;2019年3月11日香港交易所也已宣布将推出MSCI中国A股指数期货。
未来A股是否能能够丰富衍生品工具也是大型指数公司考量是否加大A股纳入因子的重要考量之一。MSCI中国研究部主管魏震近期在香港的一场媒体见面会上表示,A股在MSCI中的权重是否能够超过20%,对冲和衍生品选择不足是国需要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A股市场缺乏上市期货和其他衍生产品,导致投资者难以在大规模投资时纳入A股并管理投资风险。(详见财新网《MSCI指数逐步纳入中国A股 境外投资者参与尚有何顾虑?》)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曾多次表态,要准备好A股股指期货“常态化",在4月21日的第十三届中国期货分析师暨场外衍生品论坛上,方星海出席会议时表示,要坚持特定品种开放的路径,积极推动包括股指期货在内的特定品种对外开放。
钱于军建议,一方面国内股指期货市场的开放宜早不宜迟,应该尽快推进与国际接轨的做市商制度,考虑先向具有良好背景的外资机构开放;另一方面,也建议对外资的套保持仓制度、保证金制度等方面更加灵活和便捷化,比如单边大额持仓保证金的计算是否可以考虑跨品种跨期限且加大外资资金使用效率,探索对机构的股指期货信用保证金等。此外,加强投资者隐私保护、放开更多品种等也是重要方向。
魏震表示,根据中国政策发展方向判断,监管机构在全面开放股指期货市场的问题上,可能会遵循“先境内,后境外",并在境内外开放进程中寻求平衡。但他同时提出担心,投资者希望中国开放股指期货市场“越快越好",但也关注有关政策能否做到“不可逆"(irreversible),开放后再收紧,也会是投资者考虑的风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