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行业研究报告数据库

行业分类

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详细信息

找到报告 1 篇 当前为第 1 页 共 1

晶澳科技投资400亿扩产,光伏行业即将加速洗牌

加工时间:2023-02-02 信息来源:中经网
关键词:晶澳科技;光伏行业;
摘 要:
内 容:

       行业分析人士指出,随著上游"矽料"不再紧缺,光伏行业竞争将重新回到"效率至上"的主赛道。


  400亿!继隆基绿能之后,晶澳科技(002459.SZ)也传出了大手笔产能扩张计画。


  据1月19日晚间公告,晶澳科技与鄂尔多斯政府签署合作框架协定,双方拟在鄂尔多斯市建设光伏全产业链低碳产业园项目,项目包括建设生产15万吨/10万吨光伏原材料、20GW拉晶、20GW矽片、30GW光伏电池、10GW光伏组件及配套辅材专案,总投资约400亿元。


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所谓光伏原材料或指的是上游多晶矽料,而这也是晶澳科技首次将"一体化"扩展到矽料环节。


  行业分析人士指出,随著上游"矽料"不再紧缺,光伏行业竞争将重新回到"效率至上"的主赛道。这意味著,以往被"矽料"产能压制的部分拥有先进技术优势的企业产能扩张计画将得以释放,由龙头企业开启的新一轮产能竞赛正在兴起,良率不具备优势的二三线企业一些产能或将得到出清。


  事实上,就在两天前,行业龙头隆基绿能(601012.SH)宣布光伏史上最大扩产,公司拟在陕西省西咸新区投资建设年产100GW单晶矽片专案及年产50GW单晶电池项目,项目总体投资金额452亿元,上述项目预计均为2024年三季度首线投产,2025年底达产。首次进军"矽料"环节


  此前,组件企业鲜有直接涉足矽料。2020年末开始,在矽料供应持续紧缺局面下,元件企业往往通过参股矽料企业的方式影响矽料供应,但并不直接下场生产。


  比如,隆基绿能参股四川永祥新能源有限公司15%的股权,参股云南通威高纯晶矽有限公司49%的股权。2022年11月29日,隆基绿能增资通威股份永祥二期20万吨矽料专案,以参股方式与矽料厂商合作。


  晶澳以往也曾采用类似做法。2021年6月18日,晶澳科技与晶科能源(688223.SH)、特变电工(600089.SH)子公司新特能源签署增资扩股协定,增资完成后,新特能源持有内蒙古矽材料公司82%股权,晶科能源、晶澳科技分别持有内蒙古矽材料公司9%股权。


  事实上,15万吨/10万吨光伏矽料产能并不低。"1万吨矽料对应4GW组件"----按该比值计算,15万吨/10万吨矽料对应生产60GW/40GW组件。


  据晶澳科技2022年半年报披露,至2022年末,晶澳科技元件产能预计跃升至50GW,一体化率约80%左右。另据部分协力厂商平台调研显示,晶澳科技2022年实际元件出货量为40-41GW之间,与晶科能源、天合光能(688599.SH)出货量水准相近,次于隆基绿能。


  "矽料作为一种化工产品,它的周期性很强,晶澳应该是从这轮矽料暴涨中得到启发,决定亲自下场掌控它的供应,进而实现'全产业链的一体化',避免周期性扰动。"一位元头部组件企业人士认为。此外,个别欧美国家出台法律要求光伏元件产品出口该国要证明原料产地,通过参股矽料也方便对更上游原料材料溯源,利于对这些国家出口。加速行业洗牌


  在"年内矽料出现过剩"成为明牌局面下,隆基绿能、晶澳科技两家一线"一体化龙头"企业先后抛出400亿级"一体化"扩产计画,无疑将极大影响行业未来产能竞争格局,并一定程度上加速行业洗牌。


  2020年以来,众多光伏新势力企业及跨界企业纷纷崛起。恰在此时,头部企业受限于体量过大,且原料短缺制约下,其产能扩张速度往往比不上新势力,一定程度失去了原本的市占率和市场掌控力。


  然而,随著上游矽料供应不再短缺,二三线企业在一线企业竞争中不具备优势,随著行业产能过剩带来的产业链价格下调,部分企业原本的高毛利水准难以为继,甚至出现亏损。


  "二三线企业扩张比较快,他们大多是在2020年以后才入场,只专注布局下游的某个环节,并未形成一体化能力,且良品率不高,一旦产业链进入降价周期,他们就容易陷入亏损。"上述行业分析人士以矽片环节举例道,有部分三线矽片商的切片良率至今仅有80%左右,而龙头企业在去年年底良率就已经达到98%左右。


  矽片环节同样正迎来产能严重过剩。据公开信息统计,截至2022年底,隆基绿能、tcl中环、协鑫科技、双良节能等12家企业矽片产能已突破584GW,预计2023年将突破785gW。这一数字严重超出市场需求,事实上,即便乐观估计,2023年全球光伏装机规模仅有400GW左右。


  事实上,在近期的光伏产业链降价中,随著2022年12月份多晶矽供应急剧增加,矽片价格率先崩盘,短短一月内就已经出现价格腰斩。


  据矽业分会报价,150mm厚182mm矽片成交均价从2022年10月12日的高点,7.58元/片跌至3.74元/片,区间跌幅50.7%,150mm厚210mm矽片价格跌幅同样在50%以上。


  该人士测算,1月5日,当150mm厚182mm矽片成交均价来到3.74元/片,拉晶环节就迫近成本线,一线企业依靠管道、技术、资金等优势仍可维持薄利,部分企业面临亏损风险;后续一旦拉晶利润无法覆盖矽料成本的时候,企业将被动大幅降低开工率。


  除了自身具备管道、技术、资金等传统优势,在产能扩张同时,晶澳、隆基等元件龙头企业的一体化优势也将被放大,这将帮助其在未来价格竞争处于优势地位。


  "如果现在还要单一去做矽片、做电池,以后不会有竞争力。"晶科能源董事长李仙德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认为,光伏企业的一体化程度是决胜未来的关键。尤其在头部企业的竞争中,"大家的战略方向是一致的,在光伏行业,从矽片、电池到元件,你必须在各个环节具备一定的能力。"


  另一位国内TOP10企业高管则解释得更为直观:"一体化企业优势在于'东方不亮西方亮',可以不考虑单一环节的亏损或盈利,随著各环节价格自然传导,最终将攫取整个产业链环节的利润。"该人士也在担心,随著价格战的快速到来,还没有完成一体化的二三线企业将"很受伤"。


  当前,头部元件企业仍在抓紧构筑自己一体化护城河。


  隆基绿能近期在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根据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供需变化和自身的元件出货计画,公司2023年将进一步提升矽片自用量的比例,预计将超过60%。


  2022年,晶科能源一体化率预计将从2021年的53%提升到70%以上水准;天合光能2021年元件电池、元件产能分别升至35GW、50GW,一体化率约为70%,2022年,其一体化率有望达到77%。2020年以来,晶澳科技的一体化率则始终维持在80%左右。



© 2016 武汉世讯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武汉中网维优
客服中心

QQ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员


电话咨询


027-87841330


微信公众号




展开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