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行业研究报告数据库

行业分类

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详细信息

找到报告 1 篇 当前为第 1 页 共 1

介入机械取栓与全身抗凝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
作者:任红瑞 加工时间:2019-04-20 信息来源:郑州大学
关键词:颅内静脉窦血栓;;脑实质损伤;;抗凝;;机械碎栓;;取栓
摘 要:背景和目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发病率低。其病理生理变化复杂,危险因素多样,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易被漏诊或误诊。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进展,CVST致死率和致残率较前下降。目前对CVST病因尚未有明确认识,现有的临床诊治手段及评论方法尚缺乏统一标准。抗凝治疗是临床中一线治疗方法,但不能即刻开通静脉窦,如延误救治患者可能出现脑疝甚至死亡。机械取栓治疗方案的发展为治疗CVST带来了新方法,该方案可即刻恢复CVST静脉窦主干血流通畅,尤其对于合并脑实质性损伤患者,可避免应用溶栓药物。该研究主要目的为探讨机械取栓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以有效治疗该病降低其致死率及致残率。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诊断为CVST患者共110例,排除33例,共77例纳入研究(男31例,女46例,男女比例为1:1.53)。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机械取栓治疗组(n=37)与全身抗凝组(n=40)。全身抗凝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LMWM 2次/d,180个单位抗活化X因子)治疗,出院前交替口服华法林。机械取栓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血管内介入手术治疗,即在经颈动脉行诊断性脑血管造影及静脉窦内造影明确诊断后,行机械性球囊扩张碎栓联合Solitaire支架取栓术,术后皮下注射LMWM(2次/d),维持3-7d后交替口服华法林。收集入组患者基本资料、临床资料、实验室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预后转归情况(应用改良Rankin量表)、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应用NIHSS评分量表)、合并脑损伤患者意识障碍恢复情况(应用GCS评分量表)以及静脉窦再通情况。所有患者治疗前后静脉窦通畅情况及脑实质损伤情况经影像学评估。随访6—24个月,出院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随访。结果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年龄(P=0.726)、性别(P=0.178)、发病时间(P=0.992)同质。本组病例中患者起病情况以亚急性、慢性发病最常见。61例可以找到比较明确的一种或多种危险因素,感染性危险因素最常见,10例发现两种及以上危险因素。其临床表现各异,头痛(63例)为最常见的症状,32例出现不同程度的颅高压症状及体征,5例首发症状为发热。机械取栓治疗组24例脑脊液压力升高,21例血清中D-2聚体含量值升高。全身抗凝组分别有21例、18例升高。结合治疗前影像学检查,血栓形成最常累及静脉窦为一侧横窦、乙状窦(47例)。多个静脉窦同时受累最常见,单个静脉窦病变者多为累及上矢状窦。20例合并静脉性脑梗死,4例合并静脉性脑出血,10例合并静脉性脑梗死并脑出血。经治疗机械取栓治疗组27例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较前改善,8例较前无明显变化,2例较前加重,全身抗凝组治疗分别为18例、20例、2例。机械取栓治疗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优于全身抗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经治疗机械取栓治疗组30例患者完全恢复,2例部分恢复、无残疾,6例残疾。全身抗凝组分别为24例、11例、4例,并出现1例死亡病例。两组患者临床预后转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5)。机械取栓治疗组7例患者阻塞静脉窦完全再通,15例部分再通,全身抗凝组11例完全再通,5例部分再通,6例未通。机械取栓治疗在恢复静脉窦再通中优于单纯全身抗凝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合并脑实质损伤患者机械取栓治疗组GCS评分为平均13分(8—15分),治疗后11例患者意识障碍较前好转。全身抗凝组GCS评分为平均14分(11—15分),3例意识障碍较前好转。CVST合并脑损伤患者应用机械取栓治疗后意识障碍恢复优于全身抗凝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经复查全身抗凝组1例患者出现脑梗死出血转化,机械取栓组未出现手术相关ICH等并发症。随访6—24个月,机械取栓治疗组随访期未出现血栓复发,全身抗凝组1例血栓复发。结论机械取栓治疗方案治疗颅内静脉窦血形成安全、有效,与全身抗凝治疗方案相比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阻塞静脉窦实现再通。对于CVST合并脑实质损伤患者,机械取栓治疗方案有利于意识障碍情况的好转,早期应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可从中获益。
内 容:原文可通过湖北省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http://www.hbstl.org.cn)获取
© 2016 武汉世讯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中心

QQ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员


电话咨询


027-87841330


微信公众号




展开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