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01 篇
13911 篇
478084 篇
16320 篇
11773 篇
3942 篇
6548 篇
1254 篇
75673 篇
37947 篇
12175 篇
1667 篇
2870 篇
3423 篇
641 篇
1241 篇
1980 篇
4924 篇
3888 篇
5493 篇
技术性贸易壁垒如何“破"
技术性贸易壁垒如何“破"
――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去年给化矿金属出口造成直接损失约591亿元
今年初以来,尽管全球经济形势持续向好,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强劲超出市场预期,为我国化矿金属(化工品、矿产品、金属材料)扩大出口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支持,但国际贸易摩擦日趋激烈,也给我国化矿金属出口外贸企业造成较大影响。
面对国外各种技术性贸易措施,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化矿金属出口外贸企业,都必须高度关注并积极应对。相关企业应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通过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倒逼作用,促进相关产业外贸结构优化,推动产业发展质量变革,确保我国化矿金属出口稳定发展。
化矿金属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居第二位
据国家质检总局在9月末发布的《2016年度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出口企业影响的问卷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度,我国有34.1%的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不同程度的影响,全年出口贸易直接损失额为3265.6亿元。其中,化矿金属在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较大的产品类别中排第二位,直接损失约591亿元,占直接损失总额的18.1%。
据了解,自2017年3月份起,国家质检总局国际司会同标准法规中心就组织各直属检验检疫局,随机抽取分布于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051家出口企业,就2016年度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
国家质检总局的问卷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度,我国有34.1%的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不同程度的影响,比2015年下降了5.9个百分点。当年出口贸易直接损失额为3265.6亿元,比2015年减少了2550.3亿元,占同期出口额的2.4%,比2015年下降1.7个百分点。企业因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而新增加的成本为2047.4亿元,比2015年增加505.6亿元,占同期出口额的1.5%。
数据显示,2016年度,对我国企业出口影响较大的国家或地区在前5位的是欧盟、美国、加拿大、日本、非洲,分别占直接损失总额的33.4%、31.0%、4.8%、4.7%、4.7%;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较大的省份在前5位的是山东、江苏、广东、浙江、上海,分别占直接损失总额的18.6%、15.8%、12.9%、12.3%、8.3%;主要贸易伙伴影响我国工业品出口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类型集中在认证要求、技术标准要求、标签和标志要求、环保要求、有毒有害物质限量要求5个方面。
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愈加苛刻的根源
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以来,各成员国关税不断下降,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对进口的限制作用逐步减弱,而以标准、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以及动植物卫生和食品安全措施为主要形式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对贸易的限制作用越来越强。这类措施既是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安全、保护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等的手段,也可被用作变相限制阻碍国际贸易的技术壁垒,能够达到保护本国相关产业和市场的目的。
中国WTO/TBT-SPS国家通报咨询中心数据显示,2016年,世界贸易组织(WTO)各成员共对外发布技术性贸易措施3473个,虽比2015年略降5.47%,但总体数量仍处于高位。其中,与工业消费品相关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共计2132个,同比上升7.03%。
国内外贸企业认为,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制约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为达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要求导致成本过高;生产技术水平达不到国外技术要求、标准等;国外检验检测项目繁多;不了解国外规定;认证、注册周期长,费用高,明显加大了出口成本;国外要求过于苛刻,具有歧视性;国内相关标准不适应国际市场,缺乏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体系。
例如,化矿金属行业除受来自欧美的有关重金属迁移限量的制约之外,来自规范企业道德行为的社会责任标准认证影响也不容小觑。调查中,某企业因无法达到美国、欧盟对供应商的社会责任标准要求而丧失大量订单,直接损失3000万元。
政企携手共促产业外贸结构优化
因此,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和化矿金属外贸企业更应关注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并携手应对,以有效减少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
企业方面,应通过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倒逼作用促进产品质量提升。我国化矿金属出口企业应及时跟踪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发展新动向和新规定,及时制订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主动规避和防范风险;及时了解国外市场环境的变化,促进传统进出口贸易转型升级,发展高新技术和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转变外贸生产的发展方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产品结构,通过改进工艺、更新设备、加强管理、自主创新等手段,不断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坚持实施“产品多元化"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尽快改变出口过分依靠美国、欧盟、澳大利亚等市场的局面,积极开拓中东、中亚、东欧、俄罗斯、东盟等新兴出口市场,重点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尽可能减少和分散贸易风险。
政府方面,应完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的政策扶持措施。政府有关部门应建立完善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及快速反应机制,积极主动加强对国际市场技术准入条件和出口商品技术竞争力的监测,通过多渠道搜集国外各种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加强对国外重大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跟踪、评议、交涉和应对工作,加强对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指导,为企业做好信息咨询、培训等工作;加强传统优势出口导向型产业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的完善,在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积极制定更加严格的产品质量与安全标准,加大对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尽早搭建公共检测服务平台,积极帮助企业跨越国外技术壁垒,提供针对性、有效性、便捷的技术服务;加强标准体系和认证认可体系建设,实施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战略,推动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加强多双边磋商,及时进行对外交涉、谈判,积极维护和争取我国利益;还应与中介组织、企业等在信息收集与共享、联合应诉、法律抗辩、公平贸易培训、课题研究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帮助企业破除壁垒、规避风险。
行业方面,应与政府部门和出口企业加强沟通合作。例如,加强行业自律,维护良好的外贸经营秩序;遵守商业道德和市场规则,主动抵制低价竞销等扰乱出口经营秩序;做好桥梁和纽带,鼓励和支持企业应对国外技术壁垒,积极寻求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为企业生产经营和出口提供决策依据,共同推进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由事后被动应对向事前主动预防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