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行业研究报告数据库

行业分类

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详细信息

找到报告 1 篇 当前为第 1 页 共 1

170余件中日文物讲述跨越两国的审美

加工时间:2022-10-13 信息来源:中国商报
关键词:中日文物;审美观;
摘 要:
内 容:

202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日前,一场名为“跨越两国的审美:日本与中国汉唐时期文化交流"特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幕。该展览推出共计170件(组)展品,其中包含不少首次从日本出境的珍贵文物,与中国的文物精品共同勾勒出一幅中日文明交流图景。

据了解,此次展览由清华大学与日本奈良县政府联合举办,筹备时间长达两年。展品包括日本奈良县立原考古研究所等机构的100余件套与中国相关的文物,以及中国文博机构所藏的数十件与日本相关的文物。它们分别于“倭人的姿态"“倭国与中国"“日本国的成立"“祈祷的样态"“大和的地宝"“中国视角的日本"6个单元中被呈现出来。

开幕式当天,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向中国商报记者介绍道,此次展览中的藏品时间跨度长达4000年,但主体是围绕着距今2000多年前到七八百年前这段历史时期。他指出,举办这场文物交流展览旨在让观众开阔视野,通过文明的交流互鉴增进中日双方的了解。


考古揭示文化交融


奈良县立原考古学研究所收藏的考古材料无疑是本次展览的重点。以奈良县为中心的近畿地区始终作为日本的国家中枢,诉说着日本的国家历史起源。这里也是中日交流的中心,两国众多人员曾在此往来。从此次展示的考古材料中,可追溯日本的国家发展历程。


展览中,一批造型独特的人形、动物型陶器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目光,这些在日本被称为“埴轮"的器物带领观众走进了遥远的“倭国",了解到当时人们狩猎、采集、祭祀等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一件绳文时代(距今约3000年前)的陶偶,这些陶偶常常缺少手、脚等部位,但此次展示了一件完整品,尤为难得。


从中国传到日本的佛教美术也是看点之一,以奈良法隆寺金堂一号壁壁画最为引人注目。日方代表海野启之告诉本报记者,原壁画制作于7世纪至8世纪,反映了唐代的中日交流历史。此次展出的陶板壁画是根据法隆寺金堂壁画烧毁前的照片复制而成的,于今年3月刚刚完成,尚未在日本公开展出,此番在中国展出是其首次亮相。


此外,一块东汉末年出土的楔形墓砖也留下了中日文明交流的印记。这是在安徽省亳州市曹操宗族墓群元宝坑一号东汉墓出土的第74号楔形墓砖,刻有与日本相关的字样,对中日文明交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


唐三彩也曾被带到日本,日本国内还独自生产了模仿唐三彩的奈良三彩。从奈良三彩小壶、底托及三彩瓦片等展品中均可了解其制作工艺。此外,集中展示的古代日本国家铸造的12种铜钱“皇朝十二钱",则是日本引进唐朝货币制度的体现。


从中国文物看见日本


在“中国视角的日本"展览单元,观众将看到铜镜、金属制品、砖瓦、佛像、墓志等与日本密切相关的部分中国国内的珍贵文物,它们分别从特定的角度展现了古代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情况。


例如铜镜是体现古代日本政治、宗教与信仰的重要器物。此次展览选取了一些在日本发现的同类型或与日本相关的中国铜镜,特别是其中一件唐代十六曲边八葵形瑞花瑞兽纹镜,尤为值得关注。据了解,在体现日本天皇核心信仰的“三神器"中,象征天皇祖先天照大神的八咫镜供奉在伊势神宫中,其形状最为神秘,实物面貌极少示人。


本次展览中方策展人谈晟广向本报记者介绍道:“根据日本早在10世纪左右的文献记载,八咫镜呈八叶形,在1176 年以前成书的《神宝图形神秘书》中还绘出了`八咫镜'的图形,但并没有人见过实物。很多学者认为这是想象的镜形,直到这面形状十分罕见的唐代十六曲边八葵形瑞花瑞兽纹镜出现,才让我们了解八咫镜的形制之谜有了可能。"


此外,诸如步摇、黄金器、马具等十六国三燕时期的金属制品,以实物证据弥补了正史中失载的3世纪晚期至5世纪初期中日交流的历史。一批三国晋至南朝画像砖,让观众从四神、莲花、建筑、佛像、神人等纹饰角度,窥见当时中日间的密切交往。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2月4日。



© 2016 武汉世讯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中心

QQ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员


电话咨询


027-87841330


微信公众号




展开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