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01 篇
13911 篇
478084 篇
16320 篇
11773 篇
3942 篇
6548 篇
1254 篇
75673 篇
37947 篇
12175 篇
1667 篇
2870 篇
3423 篇
641 篇
1241 篇
1980 篇
4924 篇
3888 篇
5493 篇
原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官员:何谓民办校“过度逐利"
“民办教育要把质量作为自己的生命线,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赚钱的目的是育人。否则营利性学校将会备受质疑,以至于被外界认为是在过度逐利。这个信号是不应当出现的。"在12月3日GES 2018未来教育大会(以下简称“GES大会")上,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执行会长、原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作出上述表示。
“过度逐利"出自国务院11月15日发布的《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对发展学前教育明文规定“遏制过度逐利行为",包括对社会资本收并购幼儿园等作出限制性规定,提出民办园一律不准单独或作为一部分资产打包上市。
资本市场担忧不断。新政发布后,红黄蓝(NYSE:RYB)、博实乐教育(NYSE:BEDU)等学前教育股盘前股价迅速下跌。截至发稿,红黄蓝实时股价7.73美元,仍未摆脱新政带来的影响。而博实乐股价小幅回升,实时股价11.26美元,但仍未回到新政发布前的水平。
民办学校在全国教育中所占分量不容小觑。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7.76万所,占比全国超三成。尤其是在学前教育阶段,16.04万民办幼儿园占据全国幼儿园总数的62.9%。
在孙霄兵看来,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在这样的局面下,要研究如何令二者结合,相得益彰,趋近而非趋同。
民办和公办该如何共生共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张志敏呼吁扎根于育人初心,“公办和民办无法剥离联系,也不是势不两立的,是一种良性竞争。不管是公办还是民办,办学规律是一样的,育人规律必须要遵循"。
“吸引越来越多社会资本投入民办教育,这是几十年来国家发展民办教育的明确思路。"孙霄兵说。随着2016年11月新修订《民办教育促进法》发布,对营利性学校和非营利学校进行“分类管理"的渐趋落地,孙霄兵认为分类的目的就在于通过捐赠或投资等不同资本道路,为民办学校质量提高服务。
他强调,首先要在制度上让民办学校的质量标准树立起来。“把教育的质量,培养人才的要求放到最重要的地方,这是我们为什么要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民办学校的核心,目前我们对标国外优秀的私立大学还有一段距离"。孙霄兵坦言近两年仍有些许遗憾,“民办教育界常常聚焦的是如何选择、上市和分红,但对于民办教育质量的思考和聚力,似乎还不够"。
张志敏以师资培养为例分析,民办学校在最初发展阶段,老师多半来源于已退休或临近退休的公办学校体制内老师,近五年来大量海归和师范类毕业生进入民办学校,民办校师资结构出现变化,面临身份认同的问题。“民办学校对于师资培养,缺乏公办学校的传统优势。如果能够打破原先存在的成见或政策壁垒,建立相互融合的师资培养机制,比如民办校在招聘时,让老师先去公办校进行一年浸润式的代教"。
此外,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原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还提到民办教育不能被局限地认为是“有钱人的教育",“ 在城市里有很多有着教育理想的举办人,举办针对流动人口子女等各类社会阶层人群的学校,他们需要社会更多的关怀和支持。"刘长铭认为,教育既然是一个体系,就应当是多样化的,包括不同内容、体制和层次。
“公办民办界限逐渐要淡化,凡是学校,共同的使命是一样的,不管生在民办还是生在公办,应该共同追求一个初心:立德树人。"张志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