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消费者;;风险认知;;食品安全监管;;信息交流
摘 要:研究背景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了社会和公众关注的焦点。以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为标志,政府部门采取了制定法律法规、推动体制改革、扩大抽检规模等一系列手段措施,试图改善食品安全形势。然而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根除,相反公众对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质疑和忧虑依然持续——食品安全问题已不仅仅在于食品质量风险因素本身,如何维护监管体系公信力、增强消费者信心已成为食品安全监管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所倡导的食品风险分析框架,在一个良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风险交流是消费者信任建立的关键环节。学术领域的新共识提出,将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拓展为食品安全信息交流,有利于进一步增加消费者信心。在食品安全信息交流的范畴内,“食品安全监管信息交流”(Food Safety Regulatory Informaion Communication)特指就食品安全监管的方式、内容等信息与利益相关者交换和互动的过程,具有促进公众对监管的科学理解,促进法律法规、政策措施有效施行的作用,对于提升监管公信力至关重要。而依据风险认知理论,科学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交流应当以交流对象的食品安全监管认知(Food Safety Regulation Perception)为基础。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监管认知决定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关注点、信息需求和偏好,只有充分了解消费者食品安全监管认知,才能深入理解消费者与食品安全监管的联系,确保信息交流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目前在我国,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尤其是食品安全监管信息交流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科学有效的交流机制,同时监管部门在政策的制定、实施过程中对消费者食品监管认知缺乏足够的了解。在学术研究方面,在笔者查阅的范围,国内学者的研究大多是以食品产品风险因素为对象,而以食品监管体系为研究对象的认知或信息交流方面的文献严重不足;国外的研究大都建立在西方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之下,缺少对我国消费者认知特点的针对性评测或描述,相关的交流策略也无法直接应用到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环境中。当前我国消费者如何看待食品安全监管?消费者食品安全监管认知由哪些要素构成?政府部门应当如何就食品安全监管进行信息交流,如何优化监管体系?以上与监管需求密切相关的问题尚未有研究做出解答。研究目的本研究拟从我国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监管认知入手,研究认知的现状和特点,结合监管需要提出食品安全监管信息交流策略,从完善我国监管机制的角度提出政策建议。具体的研究目标包括:1、构建我国消费者食品安全监管认知的理论模型;2、建立我国消费者食品安全监管认知评测指标体系,研究认知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反映的认知特点;3、在消费者食品安全监管认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食品安全监管信息交流策略,并验证策略的效果。4、从我国监管机制建设、信息交流开展等角度提出政策建议。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风险认知理论、心理测量范式、风险交流理论等理论基础进行融合,以风险认知视角解构消费者食品安全监管认知的形成过程,以食品安全监管特性要素心理评测为手段来获取消费者认知要素并描绘认知的特点,以针对性信息交流策略实现对消费者认知结果的影响和干预。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1、文献研究法:对风险认知理论、心理测量范式、风险交流理论进行深入研究,论证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在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消费者食品安全监管认知理论模型。为食品安全监管信息交流策略的提出,以及研究各部分内容的设计、实践等提供依据。2、访谈法:包括两个部分——消费者访谈:采用按照人口年龄分布的配额抽样法,在济南市抽取访谈对象113人,结合凯利方格法个人构建理论策略实施访谈。通过访谈了解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监管的认知概况,收集认知要素,并以访谈收集的认知要素为基础,构建消费者食品安全监管认知指标评测体系。监管者访谈:采用便利抽样法,对山东省内省、市两级食品药品监管、检验部门中11名多年从事监管相关工作的人员进行了深度访谈。与消费者调查的结果相呼应,围绕6个主题收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者的观点,研究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者与消费者的认知差异,分析现有监管体制中造成认知差异的原因和影响信息交流的障碍,使研究提出的政策建议更加切实。3、问卷调查法:基于消费者食品安全监管认知指标评测体系设计问卷,采用分层分区域按照人口年龄分布的配额抽样法,在北京、上海、济南、太原4市回收有效问卷3269份。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检验消费者食品安全监管认知理论模型与实际数据的拟合能力,通过各认知要素间的定量关系分析我国消费者认知的特点。4、德尔菲法:基于消费者认知特点,提出食品安全监管信息交流策略备选项目集,邀请食品安全领域专家30名,经过2轮德尔菲法意见征询,从必要性、可行性两个方面,结合监管实际得出食品安全监管信息交流策略。5、情境模拟试验:选取3个典型食品安全风险情境设计问卷,随机设置食品安全监管信息交流策略的“+”、“-”表述方式,由受试者在阅读后就情境中的监管活动进行评价打分。采用分层分区域按照人口年龄分布的配额抽样法,在上海、济南、太原3市回收有效问卷1512份,经过单因素方差统计分析,测试消费者对不同食品安全监管风险交流策略的反应,确认信息交流对消费者认知的影响。研究结果1、我国消费者食品安全监管认知的特点总体来说,我国消费者在看待食品安全监管的问题上表现出关注度高,同时负面评价比例较高的特点。根据模型的拟合情况,我国消费者食品安全监管认知可以通过监管主体、监管措施、食品安全事件三个维度来衡量,其中监管措施又可以分解为可及性、满意度与信息公开三个次级维度,共包含责任、监管力度、消费者保护、专业性等23个认知要素。三个维度当中,监管主体对认知的效应最为显著(效应系数为0.535),其次是食品安全事件(效应系数0.419),监管措施对认知的效应系数为0.375。对各认知要素的效应进行分析可得,我国消费者食品安全监管认知中启发性系统的主导作用明显,公众对监管的关注重点偏好对监管主体、监管结果的直观印象,而对食品安全监管活动中的专业性、技术性因素缺乏深入的思考和认识。2、食品安全监管信息交流策略本研究得出了 12项食品安全监管风险交流策略,涵盖了交流主体、交流内容与交流方式三大方面。专家肯定意见最为集中的策略凸显了监管主体责任体现、监管活动可知晓性、透明度、消费者保护等方面,与结构方程模型中各认知要素的效应基本符合。而对策略的否定意见则集中在监管不确定性、负面消息发布等方面,主要原因是考虑了我国当前消费者对政府期望值较高,同时对待激惹性信息理性程度较低的现实状况。3、信息交流策略对消费者食品安全监管评价的影响通过对6项交流策略在3个典型食品安全风险情境中的测试,各项交流策略都对消费者评价食品安全监管产生了显著影响,且受试消费者对交流策略“+”向表述的评价均高于“-”向表述。该结果确证了信息交流对于改善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监管评价的积极效应。实验结果还表明,在同一食品安全风险情境中,不同交流策略在效果上存在一定差别,而不同的食品安全情境中也会对各策略交流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4、监管工作者与消费者的认知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监管工作者与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监管认知差异的确存在,其中在食品安全形势、监管部门的责任、监管力度3个方面监管工作者与消费者的分歧较为明显。基于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者谈话和表述内容的深入分析,造成分歧的原因可以归结为3个方面:一是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客观发展水平短期内不能满足消费者期望;二是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目标多元,尚未贯彻基于风险、消费者优先的监管整体策略;三是现有风险交流制度和体系尚不完备,监管者未能就食品安全监管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结论与政策建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1、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监管认可度较低。2、我国消费者食品安全监管认知偏好启发性主导的直观印象。3、恰当的信息交流策略可以正向影响消费者食品安全监管认知。4、信息交流机制缺失、监管整体模式落后是监管体系优化应解决的关键问题。提出的政策建议包括:1、在监管活动过程中注意监管直观形象的维护建议在具体的监管活动中突出体现监管主体责任的履行,突出消费者保护意识,增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透明度和可知晓性,维持监管的良好形象;同时应避免监管措施落实不到位、违法成本低等激惹性因素引发负面影响。2、积极科学地开展食品安全监管信息交流建议监管部门将食品安全监管信息交流纳入风险交流工作当中,向消费者传递政府为改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所采取的措施;建议大力推进食品安全监管知识和食品法规常识的宣传和普及,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目标的实现积极创造条件;建议在食品安全事件的处理和信息交流工作中应用科学的交流策略,以提升消费者对监管活动的评价。3、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交流机制建议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加快推进食品安全监管信息交流的顶层设计,为各级信息交流的有序开展提供依据;建议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交流工作的资源投入和保障,推进交流工作的常态化和常规化;建议着力加强对食品安全风险交流、食品安全监管信息交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4、基于我国消费者食品安全监管认知特点调整监管体系建议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在监管体系建设、监管措施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消费者的认知特点,提升监管工作的效率和社会影响力。5、推进食品安全监管整体模式转变建议推进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整体模式的深层次变革,将现有行政主导、基于抽检结果的模式逐步转变为基于风险、基于科学,以消费者保护为优先的监管模式。
内 容:原文可通过湖北省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http://www.hbstl.org.cn)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