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99 篇
13868 篇
408780 篇
16079 篇
9269 篇
3869 篇
6464 篇
1238 篇
72401 篇
37108 篇
12060 篇
1619 篇
2821 篇
3387 篇
640 篇
1229 篇
1965 篇
4867 篇
3821 篇
5293 篇
中国经济三季报亮相后的 两个市场意外
10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前三季度主要经济数据。虽然主要指标仍运行在合理区间,但当季经济同比增速还是略弱于市场预期。三季报发布后,市场出现了两个意外,一是人民币汇率不跌反涨;二是货币政策继续按兵不动。
人民币汇率不跌反涨
18日当天,陆股通项下累计净卖出80亿元,为过去两个月来最大净卖出额;境内银行间市场下午四点半收盘价,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收在6.4345比1,较上个交易日下跌54个基点,较当日中间价下跌45个基点。
然而,次日人民币汇率交易价却强势升破6.40,时隔四个多月后重新进入6.30时代。到22日(周五),下午四点半收盘价收在6.3903,较前一个周五上涨0.61%。21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也升破6.40,开在6.3890,上周五收在6.4032,较上一个周五上涨0.55%。
近期人民币汇率逆经济下行而上涨,首先是因为美联储年内可能启动缩减购债的预期基本明朗后,欧央行、英格兰银行等其他主要央行紧缩预期渐起,美元指数冲高乏力。10月份,洲际交易所(ICE)美元指数重新跌破94,到18日收在93.96,亚洲时间19日美指继续下行,触发了人民币汇率的加速反弹。但22日,美指收在93.61,较上月末下跌0.7%。
其次是因为国内经济下行的利空出尽。先期发布的9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跌破荣枯线和社融总规模同比增速创历史新低,让市场对于三季度经济下行已有较强预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日前发布最新世界经济展望,下调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值0.1个百分点,其中,将美国增速下调1个百分点,而仅将中国下调0.1个百分点。这显示世界经济艰难复苏且不确定性增加,同时也让中国经济下行并不显得突兀。当中国前三季度数据正式发布后,短期利空出尽,给市场调整交易方向可乘之机。陆股通项下,10月8日~18日累计净卖出91亿元;此后持续净买入,到22日四个交易日累计净买入313亿元。与港股通净买入轧差后,10月19~22日,股票通项下北上资金累计净流入280亿元,10月8日~18日为累计净流出148亿元。
再次是市场供求驱动。9月份外贸出口和顺差继续超预期,全年贸易顺差扩大基本已成定局。经济下行的利空出尽后,外汇供求的基本面重新主导汇市。今年前三季度,非金融企业新增境内外汇存款625亿美元,同比多增34.4%。截至9月末,境内外汇贷存比为55.4%,处于近年来的较低水平。这显示境内美元流动性较为充裕,导致人民币美元利差扩大,企业持有美元多头的成本提高。10月份(截至22日,下同),1年期人民币美元远掉期报价平均为1754个点子,较6月份月均上升约200个点子。
不排除企业为避免年中集中结汇,延续了9月份美指急涨、人民币回调时的做法,采取了分批结汇的操作。9月份,银行代客贸易结售汇顺差356亿美元,环比增加126亿美元,高出同期银行代客涉外贸易收付顺差164亿美元,上月为负缺口31亿美元。
10月19日人民币汇率升破6.40,当日境内银行间市场即期询价交易成交量达到519亿美元,为今年以来新高。10月份,银行间市场即期询价交易日均成交量450亿美元,环比上升了23.4%,较去年12月份峰值还高出2.5%。
有人将中债收益率回升作为人民币汇率的利多,恐值得商榷。因为,最近10年期中债收益率反弹至3%附近,但10年期美债收益率也升至1.7%附近。10月份,日均10年期中美国债收益率差139个基点,为去年3月份以来最低。
那么,这波因贸易顺差、市场驱动的人民币升值会升到哪儿呢?这显然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因为我们无法量化贸易顺差对短期人民币汇率的影响。但是,逻辑比结论重要,研判近期人民币汇率走势要把握以下三点:
一是不要把人民币升值等同于升值压力或预期。恰恰是汇率动起来以后,有助于吸收短期冲击,释放市场压力,避免预期积累。所以,这波人民币升值会持续多久,取决于价格出清市场的进度。
二是汇率波动有利有弊。人民币再度升值有可能对出口企业的财务压力、竞争力冲击重新显现,这既可能触发市场的自发调整,也可能又会招致新的预期管理或调控措施。
三是未来美指走势有不确定性。既可能是11月份美联储议息会议如期宣布启动缩减购债,叠加其他央行货币紧缩预期,美指继续回落,也可能是因新的通胀数据重新点燃市场紧缩预期,推动美指重新走强。
总之,任何时候,影响汇率升贬值的因素都是同时存在的,只是不同时期不同因素的影响占主导地位。同时,这次人民币汇率逆势上扬也再次表明,经济运行与汇率涨跌并非简单的线性相关。汇率测不准是必然,双向波动是常态。
货币政策继续按兵不动
上次,国家统计局发布上半年主要经济数据前一周的7月9日,央行在7月7日国常会议刚提出要适时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后不久,就宣布了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的消息。显然,此举是配合稳增长的需要。7月12日,李克强总理在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上指出,做好跨周期调节,应对好可能发生的周期性风险,要统筹今年下半年和明年经济运行,着力保持在合理区间。7月15日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二季度经济实际同比增长7.9%,略弱于市场预期。
央行在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以来,考虑到国际经济和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主要经济体可能的货币政策调整,央行作了前瞻性的安排,降低了美联储等发达经济体央行政策调整可能带来的外部冲击。这或是暗示了前期降准操作的政策考量。
上周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披露的数据显示,三季度中国经济供需两端增速同时放缓,当季GDP同比增速4.9%,已略低于潜在产出水平。但数据发布前后,央行都没有采取降准或降息的操作。市场关于货币宽松稳增长的预期再次破灭。
对中美货币政策错位的担心,应非中国货币政策的掣肘。7月份中国宣布降准后,人民币汇率走得并不弱。特别是,9月份美指创了年内新高,人民币汇率却还在高位震荡。当月,银行即远期(含期权)结售汇也从上月逆差16亿美元转为顺差201亿美元。
至今央行没有出降准降息的“大招",也不能说是完全出人意料。7月份以来,政府一再强调做好跨周期调节而非加大逆周期调节,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统筹今明两年政策衔接,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以及央行关于货币政策坚持以我为主、稳字当头的表态,均已经向市场释放了保持政策定力的信号。
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应是理解当前宏观政策逻辑的重要出发点。去年初,当经济遭遇新冠疫情严重冲击时,政府就在提出加大宏观政策对冲力度的同时,依然强调要用改革开放的办法,走出一条有效应对冲击、实现良性循环的新路子。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用好宝贵时间窗口,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以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开好局。
应对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面临的挑战,至今宏观政策保持淡定,一方面表明政府关于改革比刺激更重要的决心没有动摇;另一方面也表明政府认为目前经济下行是可接受的,经济韧性和潜力尚存。这或预示着2019年底曾经发生过的经济增速保六之争,现在就可宣告偃旗息鼓了。
统计局解释造成经济下行的原因时指出,进入三季度以来,国内外挑战增多,全球疫情扩散蔓延,世界经济恢复势头有所放缓,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国内部分地区受到疫情、汛情的多重冲击,经济转型调整压力有所显现。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货币政策显然不能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不过,货币政策也并非不作为。下阶段,央行要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增强经济发展韧性。要运用结构性工具更好服务实体经济,进一步发挥好再贷款、再贴现和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等措施的牵引带动作用,用好新增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额度,深入开展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支持中小微企业应对挑战;有序推动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清洁能源等重点领域的投资和建设,增加能源总体供给能力。要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稳定性,指导金融机构对煤电、煤炭企业和项目等予以合理的信贷支持,不盲目抽贷断贷;指导银行准确把握和执行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保持房地产信贷平稳有序投放,维护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此外,加强国内外经济形势边际变化的研判分析,防范外部冲击,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也表明了货币政策将以我为主,当出手时就出手。因为正常的货币政策是资产而非负债,是留着用而非攒着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