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01 篇
13911 篇
478084 篇
16320 篇
11773 篇
3942 篇
6548 篇
1254 篇
75673 篇
37947 篇
12175 篇
1667 篇
2870 篇
3423 篇
641 篇
1241 篇
1980 篇
4924 篇
3888 篇
5493 篇
央行报告:首提上市公司商誉减值风险
央行《2019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11月25日正式发布,针对证券期货行业,不同于以往给出的肯定评价,央行在此次的报告中首次提到了上市公司商誉减值等风险问题。
报告指出,过去几年,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较为活跃,高溢价收购所形成的商誉规模逐年大幅攀升。一旦被收购方无法完成业绩对赌目标,上市公司商誉就面临减值风险。截至2019年4月30日,已披露2018年报的上市公司中,884家出现商誉减值,减值损失合计约1666亿元,同比增长358%;其中166家商誉减值损失增速超过100%,82家商誉减值损失超过上年的10倍以上。
商誉本是源于企业并购的会计名词。并购时对标企业定价高于其资产估值的差值就是商誉,以资产形式出现在并表后的资产负债表上。由于商誉是为平衡报表而人为创造的一个无形资产名称,从19世纪晚期开始被使用时就饱受财会界批评,认为它对公司的基本面估值没有实际意义,但被广泛利用来操纵公司的资产估值。
随着2019年证监会并购重组政策的不断松绑,商誉减值风险仍不容小觑。统计数据显示,在拥有商誉的上市公司中,2018年度以亏损收官的256家公司全部存在商誉减值问题,其中多达235家公司年末的商誉减值额超过了当年三季度末的净利润额。截至三季度末,以商誉值占公司的净利润比重看,有1076家公司商誉额占公司净利润比重超过了50%,902家公司商誉额甚至超过净利润额。
除了上市公司商誉减值风险,报告中也提到了股票质押融资风险。报告指出,近年上市公司股东股票质押融资规模快速攀升,风险不断积聚。截至2018年末,A股上市公司股票质押规模达6354亿股,约为2014年末存量的3倍。2018年A股市场大幅下行,股票质押融资爆仓风险上升,影响投资者信心,一度成为影响股票市场平稳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股票质押风险的彻底暴露是在2018年10月下旬,股价下跌导致股票质押强制平仓,继而引发更大的下跌,并进入恶性循环。随后央行、证监会、银保监会同时联合“救市",成立专门的股票质押纾困基金,精准拆弹,才未引发全市场的危机。(详见财新周刊“从`救指数'到`救企业'")
央行认为,证券公司在股票质押回购等融资类和境外业务方面存在资本约 束弱、合规风控不足等问题,加剧风险积累和风险暴露。部分证券公司在开展融资类业务过程中风险管控不足,对融资人资信状况、还款来源评估不够充分,甚至将质押股票作为唯一还款来源,忽视A股市场股价波动大、部分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利用股票质押套现等客观事实,股票质押率偏高,风险敞口较大。
此外,报告还指出,个别证券公司境外并购和衍生品投资业务暴露重大风险,导致巨额亏损,大幅拖累公司业绩,反映出证券公司境外业务风控合规存在短板。(详见财新网“广发证券设境外对冲基金投资亏损 净利润锐减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