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行业研究报告数据库

行业分类

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详细信息

找到报告 1 篇 当前为第 1 页 共 1

mRNA疫苗大佬斯微生物的没落

加工时间:2023-10-17 信息来源:国际金融报
关键词:mRNA疫苗;微生物;
摘 要:
内 容:

潮水退去,谁在裸泳。


新冠疫情退去,mRNA疫苗独角兽斯微生物的虚拟光环也黯淡到极致。


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的信息显示,斯微生物公司及法定代表人李航文已经被上海浦东新区人民法院下达“限制消费令”,曾经风光无限,如今成了“老赖”,不能坐飞机、不能旅游度假、连高铁都不能坐。


很难想象,这一切变化如此之快。


说起斯微生物李航文,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不是让他变为老赖的多宁生物,而是疫情初期与之合作的西藏药业。


西藏药业当时几乎就是中国“辉瑞”的代名词。


回忆2020年上半年,市场上爆火的不止是口罩,还有“新冠希望”疫苗,那是一个靠概念就能突然实现财富自由的特殊时期。不理性、蹭热点、虚无缥缈的希望充斥着资本界和产业界。


昔日辉煌资本局


在那个迷茫的大背景下,恐惧和贪婪包围着一些股价低迷、业绩较差的上市公司,连续亏损就要面临退市风险,能找个合作项目,提振股价,迅速套现,快速赚一笔的想法比比皆是。于是,生产中成药的西藏药业与斯微生物开展了合作,买下了斯微生物新冠疫苗在内的三款疫苗产品的全球独家商业化权益。


当时不知道李航文是如何包装自己以及其疫苗技术的,只知道,西藏药业的股价彻底飞了。短短3个月,股价坐上火箭,从25元/股迅速飙升至150元/股,2020年8月底最高时一度涨到180元/股,市值增加了近400亿元。截至20203年9月21日,西藏药业股价报收49.33元/股,跌幅2.64%,总市值122.3亿元。


西藏药业这家公司,明眼人都知道,其做不来疫苗,但是绑定斯微生物后,就蹭上了新冠疫苗概念股的名头。首付款3500万元交给斯微生物后,就轻松撬动了400亿元市值,怎么算,都划算,这让其他上市公司也摩拳擦掌打算复制“蹭热点”模式。


再看彼时的斯微生物到底有多么风光。疫情前还寂寂无名的斯微生物,因为拥有mRNA管线布局,在新冠疫情爆发初期,先是在2020年2月21日快速拿到君实生物和领承创投领投的A轮融资3000万元;B轮于2020年9月21日由众合生物和领承创投投资,具体金额未公布;2021年6月3日的C轮算是斯微生物的顶峰时期,其中包括向西藏医药提出了总金额高达3.51亿元的合作费,红杉资本、景林投资、招商健康、药明康德等23家机构募资2亿美元,最终仅C轮就融资金额高达12亿元,市场对李航文的期待值爆棚。


然而,3年过去了,从头到尾就是一场资本盛宴和各取所需的“骗局”。斯微生物并没有帮助西藏药业成为“中国的辉瑞”。为了堵住幽幽之口,斯微生物很快在上海浦东和奉贤建起了工厂,年设计产能4亿支疫苗,其释放出的信号在于,李航文的mRNA疫苗获批没有障碍。


最终却事与愿违,病毒变异速度越来越快,一期临床完成时,在市面上已经没有竞争力可言,更别提商业价值,李航文也辜负了投资者期望。眼看着投资要打水漂,无奈之下,西藏药业把此前投入的7000万元里程碑款转换成了斯微生物股权。但前期投入1.26亿元建造的疫苗生产基地又出现了闲置风险,西藏药业股价从180元跌至如今的50元……


慢科研与疯狂资本


其实,利用科研概念与上市公司及各类投资人合作的案例何止是斯微生物和西藏药业。当时全球都在共同探讨可行的疫苗技术路线,且疫苗研发和生产门槛较高,如果不是新冠疫情突然发生,又有几个投资人敢于冒险投资这些不成熟的疫苗项目。


一位投资人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时的情况在于,投资人和新冠疫苗研发团队的关系,正如病人找医生开药的关系一样,患者完全没有权利去决定医生如何开药方。一切都是研发团队占据有利位置,投资人因为专业知识缺乏,根本无从辨别,等到资金投入后,只能眼睁睁看着资金被迅速‘烧光’,投进去的资金到底去了哪,投资人很难搞清楚。”


斯微生物沦落到如今的地步,对行业长期发展来说其实很受伤,“一些投资人最初一片诚心,希望真能做成疫苗项目,实现产品上市并最终获利。然而,前期投入巨大,最终却研发不出结果,对我们这些真正想做产品的投资人而言就显得格格不入。有时候理论上的疫苗路线都很完美,可是真正拿去做中试,根本出不来理想的结果,心中难免觉得自己进入了一场骗局,资金也投入了,被paper money 套牢,想脱身又觉得不甘心,与研发团队的隔阂会越来越多。”


总体看,当时投资新冠上游产业链的可能还有所获益,越到下游越惨,产线停产闲置以及裁员成了最终的结局。据悉,斯微生物近日宣布,天慈工厂已经暂停试运行,人员安排成为难题。


新冠风口过了,斯微生物前期融资资金已经快“烧完”,2023年5月,该公司对外宣布完成数亿元的Pre-D轮融资。从公开信息看,斯微生物已经不再提及mRNA疫苗字眼,而是主要用于肿瘤治疗疫苗及传染病疫苗管线的开发。此外,该公司还宣布要转型CDMO(研发生产外包模式)。


陷入多起诉讼


看似李航文通过转型等措施对斯微生物的未来做了最好的安排。然而,这家mRNA疫苗明星企业的未来却布满荆棘。天眼查信息显示,自今年以来,斯微生物每个月都被诉讼案件缠身,近5年内总计57个案件诉讼中,89.5%的案件发生在2023年,只有2起发生在2019年,3起立案于2022年。


据悉,让李航文“限高”的多宁生物目前仍与斯微生物有诉讼纠纷,双方下一次开庭日期是在10月份。


记者注意到,今年7月31日,斯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发生股权冻结,冻结股权数额为5000万元。就在9月12日和13日,斯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生股权出质,质权人均为李强。9月14日,李航文被限制高消费。实控人被“限高”,虽然不会对企业经营产生影响,但是对品牌形象不利,也从侧面反映出企业发展存在某些问题。


此外,今年5月27日,斯微生物发生主要人员变更提示,沈南鹏从主要人员中退出,新增主要人员董事杜磊,沈南鹏为红杉中国创始及执行合伙人。



© 2016 武汉世讯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中心

QQ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员


电话咨询


027-87841330


微信公众号




展开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