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01 篇
13911 篇
478084 篇
16320 篇
11773 篇
3942 篇
6548 篇
1254 篇
75673 篇
37947 篇
12175 篇
1667 篇
2870 篇
3423 篇
641 篇
1241 篇
1980 篇
4924 篇
3888 篇
5493 篇
上海市焙烤食品行业发展(下)
3.3.4 从业人员工资情况调查
从图3可以看出,上海市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基本处3 000~5 000元之间,约占78%,他们大多属于处在食品企业一线的生产加工人员,他们常常需要通过加班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收入,说明食品行业的发展还比较滞后,导致食品行业的从业人员的学历结构偏低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图3 上海市食品行业从业人员工资结构
3.3.5 企业对近三年焙烤食品类专业毕业生调查分析
通过调研发现焙烤食品行业的从业人员中拥有烘焙工、检验工或咖啡师高级工及以上的比例不足5%,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二是焙烤行业的技能人才年均需求总量在千人以上,而上海市专门开设培养焙烤食品生产与检测的专业院校仅10余所,年毕业生人数远远达不到企业需求。由此可见,目前学校培养的技能人才远远不能满足行业的人才需求。
3.4 焙烤食品行业未来人才需求分析
3.4.1 岗位人才需求情况
由图4可知,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消费水平也不断上涨,加之食品企业每年的自然减员人数较多,且每年不断有新开办的企业,因此食品行业从业人员年需求量呈逐年增长趋势。据食品行业协会分析预测:上海市食品企业常年新增劳动力约为6 500人,食品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将以每年5%的速度进一步增长,通过调研可知整个市场对西点面包师和焙烤工的需求量最大,其次是甜点师、面包师以及蛋糕师。
图4 未来三年各岗位人才需求情况
3.4.2 企业最看重的能力
由图5可知,100%的企业看重实践操作能力,这与焙烤食品类专业的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是相符的。除此之外,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企业在重视专业能力的基础上也强调就业者的外语水平。
图5 企业最看重能力统计图
4 研究结论及意义
4.1 为人才培养模式和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依据
结合焙烤食品类专业近三年毕业生、在校生、招生情况及专业技能资格证书等的获取情况来看,近年来的发展趋于平稳,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高,合作企业对学校所培养人才质量的认同,更是为推进焙烤食品专业建设增加了信心[13]。
4.1.1 为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思路
焙烤食品类专业以职业技能操作为主、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其主要特点表现在注重职业技能和社会生产实际保持密切联系,也是核心所在。始终坚持这一核心精神,为专业的发展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提供了借鉴[14]。
4.1.2 为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需求
学校应紧紧围绕专业建设,以“引进来、请出去"相结合,构建多渠道、多层次的师资队伍体系,通过大力培养和积极引进的方式,逐步形成一支数量足、素质高、结构优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结构[15]。
4.2 对专业建设的意义
4.2.1 促进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化、系统化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从岗位的需求出发,将焙烤食品类专业涉及的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工作任务,以工作任务为引领,整合理论与实践课程,确定课程设置。同时结合职业资格证书考证的要求,围绕必需掌握的职业能力,细化课程内容,针对相应的技能,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设置的课程既能支撑专业教学,又能支撑职业资格证书获证,将学历教育与培训考证紧密结合,顺应市场的需求。据此,建议专业课程的设置应重点把握三个原则:一是课程设置应体现先进性。能反映本专业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二是课程设置应突出实践性。要加大实践性课程比重,体现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职业性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三是课程设置应强调综合性。对课程进行科学、合理、有机的综合,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16]。
4.2.2 建立合理的专业教学改革模式
必须打破传统的学科型的三段式课程体系,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组织课程教学,形成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17]。为此,建议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转变教学观念,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明确专业岗位的技能点要求,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重点,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18]。
2)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贴近市场,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明确焙烤食品专业培养目标。
3)优化教学计划,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力求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教学的要求与市场的需求相结合,以市场、职场的变化为风向标,确立“实用、够用、能用"的课改原则。二是专业知识与岗位实务知识相结合,及时引进现代企业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调整教学内容。三是专业能力培养与岗位能力培训相结合,参照生产现场的操作规程标准,设计专业实训的方案,努力使实训与培训、学业与就业零距离贴近,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养[19]。
4)更新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使教材内容注重实际、实用和实效。确立专业培养专门化方向,坚持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教学依据,重新整合或编写适用教材。
5)改革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项目教学,以工作任务引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应以典型的食品加工产品为载体,增加现场教学的比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示范和学生分组操作训练相结合,学生提问与教师解答、指导相结合,让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提高专业技能。要加大实践实操的容量,要紧密结合职业技能证书的考证要求加强实操项目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要充分利用挂图、投影仪、幻灯片、多媒体课件、投影等手段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部分设备的内部结构[20]。
6)改革考试评价方法。改变一份试卷定终身的学生评价模式。应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和不同课程的要求,采用不同的考试评价方法,比如可采用开卷考试、口试、讨论、专题论文、综合实践、产品加工、实践操作、课题作业等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评价[21]。
4.3 广泛开展校企合作
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重视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随时跟踪就业市场信息,以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最新要求,适时调整教学方案,使学校的教学能不断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
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模式中最重要的一环,是检验学生理论和实践技能水平的重要环节。除了进行建设校外学生顶岗实习实训基地外,应拓宽其他的合作渠道,包括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校企互派老师指导学生实践、共同进行课程、教材等资源开发、共同开发项目与产品、共同申请课题、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开展校企之间的理论、技能比赛等项目。
参考文献:
[1]中国博研咨询.2017—2023年中国焙烤食品行业运营态势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R].2016:1-5.
[2]刘远洋,翟爱华,杨宏志.《焙烤食品工艺学》课程创新性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1):204.
[3]田洁,王育红,介元芬,等.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焙烤食品加工技术实践教学改革[J].农产品加工,2014(12):86-88.
[4]杨柳,尤丽新,陈海燕.《焙烤食品工艺学》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改革[J].吉林农业,2015(24):119.
[5]刘浩宇.食品营养与卫生专业对口行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J].北京城市学院,2013(5):72-74.
[6]田洁,曹娅.中国焙烤食品现状及发展趋势[J].河南农业职业学院,2012(14):51-52.
[7]魏振承,张名位,池建伟,等.中国焙烤食品工业的发展趋势及其展望[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7(11):182-184.
[8]中国产业调研网.2016年版中国焙烤食品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R].2015:1-10.
[9]王朝晖.上海休闲食品企业发展战略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4(2):27-29.
[10]高捷闻,汪朝洋.从上海福喜事件看食品供应链质量管理[J].普洱学院学报,2015(1):45-50.
[11]SIRIEIX L,KLEDAL P R,SULITANG T.在本地或进口、常规或有机食品间有机食品消费者的权衡——一项在中国上海市的定性研究[J].世界农业,2014(4):187-191.
[12]上海市政府发布《上海市食品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J].食品与生活,2012(6):24.
[13]韩新风,郭明磊,章毛连.论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师资队伍建设[J].科技信息,2010,23(2):9.
[14]徐文,庄龙玉,李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理论观察,2015(5):106-107.
[15]桑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49-50,53.
[16]徐良,司文会,宋京城,等.高职食品焙烤技术课程实践考核体系创新研究[J].新课程学习,2014,(10):15.
[17]陈钧.高职《焙烤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新课程,2014(9):20-21.
[18]孟祥平,张普查.高职《焙烤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148-149.
[19]王利华.焙烤食品加工技术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1):82.
[20]孟楠,刘玉青,樊振江.焙烤食品加工技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探索[J].农产品加工,2014(7):76-78.
[21]欧立光,苏丹.基于“1+X教学模式"的高校学生课业评价模式设计[J].赤峰学院学报,2014(21):17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