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99 篇
13868 篇
408780 篇
16079 篇
9269 篇
3869 篇
6464 篇
1238 篇
72401 篇
37108 篇
12060 篇
1619 篇
2821 篇
3387 篇
640 篇
1229 篇
1965 篇
4867 篇
3821 篇
5293 篇
打造湖北内陆开放新高地的探究
一、引言
随着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的提出以及实施,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但是,受全球经济环境的深刻影响,我国对对外经济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调整,国内经济因此也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继续推进我国开放经济水平不断提升,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势在必行。同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我国与沿线国家的交流和合作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也为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湖北作为中部崛起的排头兵,其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雄厚、科教水平较高,是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倡议两大布局联动发展的关建衔接点。然而,由于受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湖北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严重滞后于沿海地区。因此,湖北应抢抓“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机遇并深度融入其中,打造成为内陆开放建设中的新高地。
二、湖北内陆开放新高地建设的现状
1.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湖北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度融合,其对外开放格局持续拓展,对外贸易水平不断提高。如图1所示,湖北对外贸易规模虽然在2012年和2016年曾短暂减少,但总体上保持不断增长的趋势,进出口总额由2010年的259.32万美元增长到2019年的571.28万美元,年均增速为9.88%,同时,进口额和出口额的增长幅度也较大,从2010年至2019年,分别增长了96.59万美元和215.38万美元。
2.对外贸易依存度明显下降
采用对外贸易依存度=进出口总额/地区生产总值来测算湖北2010—2019年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发现该指标总体上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如图2所示,湖北对外贸易依存度由2010年的10.82%短暂提升至2011年的10.88%,在2012年便跌落至8.93%,出现了明显下滑。在随后的四年间,该指标进入了持续小幅增长的阶段,由2012年的8.93%增长到9.36%,但在细微的增长过后,再次出现了明显下降,在2016年跌至7.84%,在随后的三年间,该指标呈现上升的趋势。总体而言,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以及贸易环境的变化,湖北对外贸易依存度下降趋势明显。
3.实际利用外资水平逐年增加
在利用外资方面,湖北实际利用外资额呈现逐年持续增长的态势,由2010年的40.50万美元逐年增长到2019年的129.07万美元,实现了两倍的增长,年均增长幅度为13.85%。在这期间,制造业、房地产业领域利用外资发展较快,2019年湖北这两个产业的实际利用外资额为1036596万美元,占湖北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80.31%。
4.境外园区快速发展
境外产业园区建设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如表1所示,湖北已经布局了8个境外产业园。其中,中国—比利时科技园自2018年竣工以来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著名的技术开发型境外园区。截至2020年,中俄—托木斯克木材工贸合作区内的所有生产资源全都获得了FSC认证,由于处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线上,其拥有着较高的发展前景。另外,哈萨克斯坦湖北工业园已完成尽职调查,伊朗北斗科技园正在进行详细规划设计。湖北境外园区的快速发展,为双方在重点领域实施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有利于促进双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5.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
湖北自贸区的总面积约为120平方公里,包括武汉、宜昌和襄阳三个片区。自从2017年成立以来,湖北自贸区积极探索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经验,全面深化创新改革,自贸区建设步伐加快。以2020年为例,在对外贸易方面,湖北自贸区进出口总额为1273.30亿元,较2019年的1147.11亿元增长了11%,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29.7%。在利用外资方面,其实际利用外资额为15.8亿美元,占全省总额的15.3%。截至2020年,湖北自贸区的170项总体方案稳步推进,改革任务实施率达到了100%,并且其二十多项创新成果被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名列前茅。
三、湖北内陆开放新高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1.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作为中国老牌的工业基地之一,湖北的产业结构有待优化。2019年,湖北三次产业的比例分别为8.3:41.7:50.0,相较于2018年的9.0:43.4:47.6,有了明显的优化特征。然而,湖北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在2019年为5.04%,落后于9.09%的全国总体水平。在湖北制造业取得显著进展的同时,其轻重工业比重不合理的问题仍然突出,湖北以重工业为主,其产品出口价值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弱,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以武汉为例,在所有的出口企业中,重工业企业的出口占了30%[1]。
2.区域开放经济发展不均衡
由于湖北各市州的对外开放水平不同,省内开放经济发展空间结构不均衡。一是存在武汉独大的状况,至于对全省各相应经济指标的贡献方面,2019年武汉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为35.37%,对外贸易进出口规模贡献率为61.82%,实际利用外资额贡献率更是高达95.36%。二是与武汉、黄石、宜昌和襄阳相比,其他市州的进出口水平相对较低。三是对于实际利用外资水平,除了武汉最高外,两江沿线只有为数不多的城市相对较高,例如汉江沿线的孝感和荆门,长江沿线的黄石和宜昌[2]。
3.集群产业“低端锁定"
随着湖北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众多的集群企业嵌入到了由生产者或者购买者所驱动的全球价值链中。例如,随着跨国公司在湖北直接投资的增加以及政府所推动的自主工业体系的建立,湖北的集成电路和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嵌入到了由生产者所主导的国际生产网络体系中。并且,其通过更新生产技术和垂直一体化发展[3],进一步扩大了自身的规模经济。然而,由于自身核心技术的缺失,湖北集群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核心环节由国外跨国公司所掌控。也正因如此,湖北集群产业主要位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即产品的制造加工等环节,而产品的设计、研发、品牌创建等高端环节薄弱,使得湖北只能获得全球价值链上较低的附加值,而位于全球价值链中的高附加值部分则难以获取。
4.营商环境有待优化
优良的营商环境可以更好地吸引区域内的要素集聚,从而促进区域内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然而湖北的营商环境状况并不能称得上很好。如表2所示,在长江经济带的11个省市中,湖北营商环境得分为53.17,位于下游水平。至于构成营商环境的其他指标,湖北也并没有排在前列,其中,子环境均衡度为5.94,与得分为58.98的政务环境和得分为65.48的人文环境一样,排名都在第六,市场环境得分为38.45,排名在第七,法律政策环境得分为57.80,排名在第十。总体而言,无论是营商环境还是构成总体营商环境的各个子环境,湖北都需要进一步优化。
四、湖北内陆开放新高地建设的对策
1.发展高端产业集群
在充分研究自身产业的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湖北应当着重发展产业集群,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并努力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攀升至高端环节,着力打造内陆产业集群开放新高地。为了提升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湖北应当吸引国外先进生产要素流入、大力引进国际著名企业。与此同时,湖北还应当重点培育本土的龙头企业,加快推动形成产业集群升级。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湖北应持续优化其产业结构,在自身劣势产品“引进来"的同时,注重其优势产业的“走出去",例如,湖北在引进沿线国家的资本、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的同时,应该增强其优势产业,例如汽车、机械设备、基础设施建设等在当地市场的竞争力。
2.完善空间开放格局
首先,“一主"引领[4],聚焦武汉作为国家经济重要增长极的定位,将其打造成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两个大战略融合发展的重要支点。切实增强武汉的科技创新能力,继续推进武汉的对外开放水平,将其打造成为辐射全省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其次,两翼驱动,加快推动宜昌和襄阳片区的建设,充分把握新一轮对外开放水平提升的机遇,促进湖北自贸区高质量发展。充分利用宜昌和襄阳的区位优势,依托汉江和长江这两大经济带,着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绿色循环经济,将其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最后,全域协同,加强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促进发展要素向县城集聚,进一步提高县城的城镇化率,推进打造县域开放经济高质量发展梯队。
3.提升集群的出口价值
加强集群产业的品牌建设是提升集群出口价值的关键因素[5]。以湖北优势传统产业为基础,以高新区、工业园区等关联产业连片区为依托,加快培育形成光谷高新品牌区、汉江汽车品牌走廊、鄂东钢铁品牌等区域性品牌集群。建立集群品牌创新中心,鼓励产业集群中的龙头企业与地方科研创新机构开展研发合作,重点突破阻碍集群产业攀升至全球价值链高端的核心技术。强化集群企业主体创新地位,促进各种技术研发要素集聚到集群区域,包括资本、高端人才等,打造湖北创新型产业集群新高地。
4.优化营商环境
对标国际一流水平的营商环境,营造公平的营商环境。以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为主旋律,各级政府应简政放权,提高自身的运作效率,不断增强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力。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6],降低外资企业落地湖北的准入门槛,促进利用外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规范市场运行秩序,重点解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强化人才引进机制,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着力优化人文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