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行业研究报告数据库

行业分类

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详细信息

找到报告 1 篇 当前为第 1 页 共 1

大湾区国际贸易总额超14万亿元

加工时间:2022-06-09 信息来源:南方都市报
关键词:大湾区;国际贸易;
摘 要:
内 容:

  广东省珠三角九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组成了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于高峰之巅见大河奔涌,三年时间过去了,大湾区建设不断推进,从一个地理概念,探索出自己的发展路径,铺展出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画卷。从今天起,本报将推出“粤港澳大湾区三年建设成就"系列报道,首篇将通过近三年多项经济指标变化展现逐步增强的湾区实力。

  三年经济总量增14.5%

  南都记者根据珠三角九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香港政府统计处数据及澳门统计暨普查局数据,对大湾区相关经济指标进行了梳理。

  结果显示,2019年,大湾区经济总量突破11万亿元人民币,到了2021年已增长至12.6万亿元,三年累计增长1.6万亿,总体增幅达14.5%。

  值得关注的是,截至去年末,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万亿GDP城市已有5个:深圳以3万亿元稳居首位,广州、香港紧随其后,均超过了2万亿元,佛山、东莞排名四五,分别为12156亿元、10855亿元。5个万亿级大市“肩并肩",共同组成一个万亿经济圈。

  同样也是在去年,随着惠州对外宣布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大湾区拥有了继广深佛莞之后的第5个万亿工业大市。5个万亿工业大城“手拉手",在珠三角形成了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

  不仅如此,九个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工业发展都在提速。2019年9市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仅为4%,增速最高的东莞也不过是7.4%。而到了2021年这个数据则为11.1%,更有东莞、惠州、中山、江门和肇庆城市5个城市的增幅达到两位数。

  这几年,大湾区也在推进贸易的高质量发展。2021年11月,粤港澳大湾区国际贸易合作论坛透露的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贸易总额早于2020年就超过了14万亿元,居全球各湾区之首。

  具体来看,南都记者统计的数据显示,2019年大湾区进口额达67551亿元,出口额达77081亿元。到了2021年,分别增长至75377亿元和88751亿元,三年增幅为11.6%和15.1%。

  湾区居民更有钱了

  在大湾区内地城市,本外币存款总额从2019年的205988.37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263012.21亿元,三年增幅为27.68%;全年城市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则从2019年的48205.8元涨至2021年的55465.9元,三年增幅为15.1%。

  消费方面,三年来,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32247亿元增长至34413亿元。

  就在这三年里,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增长极的广州,入选首批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试点名单。2021年,广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8%,达10122.56亿元,仅次于上海、北京和重庆三大直辖市,首度跻身“万亿消费俱乐部"。

  专家点评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区域和产业规划部部长王福强:

  向创新要动能 应继续深入谋划

  “这三年来,国际形势不断变化,给大湾区建设带来了不少新挑战。在这种背景下仍能取得好成绩,我觉得是难能可贵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区域和产业规划部部长王福强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经济总量的扩充上就能看到,在国际政策环境趋紧的情况下,大湾区仍然能逆势而上,说明它作为一个高端开放的平台,为牵引和带动国家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国际国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框架下,大湾区的对外贸易也实现了增长。"王福强认为,在国家开放大格局下,整个粤港澳大湾区通过双向开放,成为了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关键性平台和枢纽,所以近三年的数据都比较亮眼。

  “我们对于大湾区的发展,一直有一个乐观的预计,即按照现在的城镇化发展趋势,它将发展成可吸纳将近1亿人口的国际大都会区。"王福强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高端资源的配置中心,以港深、广佛和澳珠为极点,将发挥出对人才的强劲吸引力。“目前来看,已经初具规模了。"

  而从存款和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可以看出,得益于产业的发展和就业机会的提升,居民各得其所,幸福感提升。

  谈及未来,王福强表示,在“向创新要动能"这一块,大湾区要深入谋划。“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都是生产函数中最重要的元素。"突破一个关键技术,往往能够创造一个细分行业,进而盘活整个产业,最终对整个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积极带动。

  王福强表示,虽然大湾区的区域综合创新能力和高技术产业发展能力走在全国前列,但在基础科学研究和高端人才培养等方面,粤港澳大湾区与北京、上海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下一步,除力争布局更多科技基础设施外,大湾区还应优化科技支出比例,更多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倾斜;要营造良好配套支撑环境,挖潜既有人才,吸引国际人才;要引导龙头骨干企业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增加投入,深化产学研合作,形成一个更强大的合力。



© 2016 武汉世讯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武汉中网维优
客服中心

QQ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员


电话咨询


027-87841330


微信公众号




展开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