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01 篇
13911 篇
478084 篇
16320 篇
11773 篇
3942 篇
6548 篇
1254 篇
75673 篇
37947 篇
12175 篇
1667 篇
2870 篇
3423 篇
641 篇
1241 篇
1980 篇
4924 篇
3888 篇
5493 篇
从首个科技企业孵化器 到世界级科技生态新城 光谷成功的密钥是什么
[ 到2035年,光谷要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和全球高端产业的重要聚集地。 ]
33年前,在“武汉地图外两厘米"的地方,诞生了我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东湖高新区前身)。
这里因光而兴,被誉为“中国光谷"。经过30多年发展,从我国第一根光纤到全球首款128层闪存芯片,中国光谷实现了“光芯屏端网"全产业链布局。
今年一季度,东湖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2.91亿元,同比增长87.9%,总量和增幅双双位居武汉第一;聚焦打造光芯屏端网、生命健康两大世界级产业集群,一大批引领未来发展的产业项目在这里集聚;以光谷科创大走廊为创新横轴、光谷生态大走廊为生态纵轴的光谷“黄金十字轴"正加速建设,日渐成形……
从一束光到一座创新城的蝶变,光谷成功的秘密是什么?长城战略咨询光谷研究院院长赵荣凯认为,发展产业需要战略定力,不能朝三暮四、左顾右盼,光谷发展光电子产业坚持了30年,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坚持了10多年,每个支柱产业无不走过了一条“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的路子。
在建党百年之际,“中国光谷"吹响了加快推进“世界光谷"建设的号角。到2035年,光谷要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和全球高端产业的重要聚集地,建成山清水秀景美、宜居宜业的产城融合标杆样本。
吃螃蟹的创业先驱
找寻光谷成功的秘诀还要回溯到上世纪80年代。1987年2月,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规划办公室向武汉市科委递交了一份关于成立“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的请示报告。
报告称,1986年底,武汉高校职工总数达49374人。至1987年3月,该市共有自然科学研究机构468个,社会科学研究机构90个;仅洪山区,就有高校21所,中专26所,中央和省属科研机构22家。
“东湖地区智力密集,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占全市76%,应鼓励一批科技人员走出科研大院,创办一批民办科技企业,为地方经济服务。"报告指出,为了给科技创业撑起“保护伞",打造局部“小气候",成立“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迫在眉睫。
报告文末,请求事项仅有两句话:一是8万元开办经费,二是赋予“创业者中心"一定权力,使经中心审批的民办科技企业,能够得到工商部门认可,拿到工商执照。
这份报告引起武汉市政府乃至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当年6月8日,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下称“东创中心")正式挂牌。一座破旧的营房、一块牌子、一部电话,就是中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全部家当。
得知东创中心成立后,孙文只花了2天时间就搬了过去。孙文是中国第一代激光专业毕业生。1985年,他“下海"创立我国首家激光企业——楚天光电子公司(楚天激光前身),但整整一年都没接到订单,仅靠贷款苦苦支撑。入孵后,东创中心给孙文提供了120平方米免费生产场地和近100万元贷款,让他感觉“找到了归宿"。
如今的楚天激光,早已成为光谷激光产业的领军企业,成为亚洲最大的医疗激光产品供应商、世界最大的激光工艺品制造基地,资产规模超过10亿元。
东创中心大胆对在孵企业进行投资,不仅使陷入绝境的科创企业恢复生机,其敢于吃螃蟹的先行先试精神也获得国家充分肯定。
次年,经国务院批准,“火炬计划"正式实施,东创中心的经验被复制开来,科技企业孵化器被列为“火炬计划"重要内容,科技企业孵化器在中华大地一夜燎原。
追光人的创新定力
赵荣凯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中国光谷"的名号并不天然地属于东湖高新区。2000年前后,国内曾出现过多地参与光谷争夺战,仅提出建设“光谷"规划的城市就不下10个。
不同于其他城市,武汉东湖高新区咬定光通信(包括光纤光缆、光器件等)、激光不放松,深耕光电子信息产业,后来又陆续增加了光电显示、集成电路等,“光谷"内涵不断丰富。
到2016年,东湖高新区光电子信息企业总收入突破5000亿元大关,相关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50%,拿下“中国光谷"品牌,再无争议。
如果说光纤光缆是光谷的“立谷之本",那么拉出中国第一根光纤的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烽火通信前身)便是光谷“长子"。作为我国光通信领域的国家队领队,中国第一根实用化光纤、第一个实用化光纤通信系统工程、第一套密集波分复用系统等都诞生于此,使我国跻身世界光纤通信的第一梯队。
不只是光纤光缆,一大批围绕“光芯端屏网"的“国之重器"在光谷诞生。
作为光谷最早一批光电子信息上市企业的掌门人,华工科技董事长马新强在传感器、激光技术及其应用领域已耕耘了30年。马新强对第一财经记者说,当我们有自主创新的技术,才有国产工业的底气。
正是在这种长期的专注和努力下,华工科技在传感器、激光装备、光通信器件这些领域的综合实力已经做到了全球前列,光纤激光器、紫外激光器、超快激光器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让中国成为全球为数不多的、掌握此项技术并拥有产业化能力的国家。
经过几代科技创业者薪火接力,全球500多家上下游光电子企业聚集光谷,掌握着光电显示领域材料、芯片、器件等科技创新前沿核心关键技术,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基地、最大的光电器件生产基地、最大的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和最大的激光设备生产基地,光电子产业链完善度位居全球第一。
二妃山的后发赶超
吃了近20年光电子产业饭的光谷,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从2004年开始,谋划起另一盘肩负国家战略的产业大棋——发展生物产业,再造一个光谷。
2007年,国家发改委批复建设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寒流弥漫中,光谷生物城在荒烟蔓草的二妃山下奠基。
与光电子产业有着先发优势不同,光谷生物城奠基之时,全国已有26个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后发赶超,从哪里发力?
生物产业是好苗子,但遍地开花就很难活,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在细分领域“磨尖"优势,错位发展。为此,东湖高新区请来全球著名咨询管理公司美国毕博,为光谷生物城设计了一个高起点的规划——瞄准生物医药、生物农业,以及与光谷优势产业光电子交集的医疗器械三大板块,打造产业集群,形成比较优势。
据统计,目前光谷生物城已聚集各类生物企业2400余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8家,百亿元企业3家,主板上市企业33家;引进29个院士项目,32位国家级专家。
巨头们释放的磁吸效应,正拉动上下游产业链快速聚集。今年4月10日,联影武汉总部基地正式启用。国药、迈瑞、联影、华大、恒瑞等国内顶尖生物医药企业已实现“光谷会师"。
赵荣凯认为,光谷生物城之所以能在激烈竞争中后来者居上,关键是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区域创新体系"。一是激活主体要素,让企业、政府、大学、机构“劲往一处使";二是突破功能要素,探索制度、技术和管理的机制创新;三是优化环境要素,让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基因充分涌流。
世界光谷的新征程
33年来,光谷从主要依靠优惠政策、注重招商引资向更加注重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培育内生动力转变,从产业发展由大而全、小而全向集中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主导产业转变,从注重硬环境建设向注重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和提供优质服务的软环境转变。
2020年,光谷地区生产总值在疫情之年跨越2000亿规模,达2001.85亿元,同比增长5.1%,以武汉6%的面积,创造了全市12.8%的GDP;全年新增企业1.76万家,总数达10.3万家,占武汉18%。
跳出武汉看光谷,放眼世界谋未来。今年2月,光谷“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正式发布:到2035年,进入全球高科技园区前列;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世界光谷"。
在湖北省《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核心承载区总体发展规划》中,光谷亦将成为科技创新大走廊的核心承载区,承担起武汉城市圈区域协同发展的引领使命,向西继续主动承接中心城区高校群的智力资源,向东稳步拓展未来城的科创潜力,向北深度融合航天港的高端产业,向南协同联合光谷南大健康产业园,推进武汉“1+8"城市圈的协同创新,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共同体中发挥重要作用。
武汉市委常委、东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汪祥旺表示,未来将有更多从0到1的创新在光谷发生。从一束光到万丈光,光谷将立足现有创新平台,整合创新资源密集区,拓展新兴产业转化区,带动“武鄂黄黄咸"辐射区,成为湖北省武汉市创新发展的“领舞者",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部布局的“王牌主力",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