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99 篇
13868 篇
408774 篇
16079 篇
9269 篇
3869 篇
6464 篇
1238 篇
72401 篇
37108 篇
12060 篇
1619 篇
2821 篇
3387 篇
640 篇
1229 篇
1965 篇
4866 篇
3821 篇
5293 篇
中国CCUS技术应用须“步稳”而“蹄疾”
“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发展迅速,呈现技术规模化集群化、政策规范化体系化的趋势”“发展CCUS技术,重点要放在利用上”……
不久前,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气候变化工作委员会2023年度学术年会暨第二届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大会在青岛举行。多位院士专家出席会议,聚焦CCUS技术主题分享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介绍CCUS前沿科技进展,共同探讨碳中和目标下CCUS技术发展的新路径。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长王浩看来,CCUS技术是助力全球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战略性技术。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能源需求将保持刚性增长,要实现“双碳”目标,CCUS技术不可或缺。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既是一场硬仗,也是一场大考,关键是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大学校长李术才同样认为,CCUS技术是实现二氧化碳捕集和循环利用、构建生态文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最具潜力的前沿技术之一。
“目前,中国CCUS技术不断进步,已实现350万吨二氧化碳减排量,但这与我国110亿吨二氧化碳年排放量相比,只解决了万分之三的问题。”科技部原副部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刘燕华表示,CCUS的潜力还有待深度开发,要加大支持力度,加快CCUS技术应用步伐。
刘燕华强调,发展CCUS技术,重点要放在利用上。他表示,在二氧化碳利用方面,中国的研发走在了世界前列。
二氧化碳利用主要包括地质利用、化工利用和生物利用三大类,目前在地质利用中进行驱油埋存是最现实有效的二氧化碳利用减排途径。
“2020年,全球大型二氧化碳捕集埋存项目有28个,年二氧化碳捕集能力3816万吨;其中,22个二氧化碳捕集驱油埋存(CCUS-EOR)项目年捕集能力2926万吨,占比77%。”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专家袁士义举例说,CCUS-EOR是目前主要的埋存减碳方式,其规模化应用将对增加原油产量、埋存减排、支持化石能源低碳生产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他表示,CCUS将成为碳中和的托底技术,其全产业链新产业培育及发展潜力巨大,需要在观念、规划、技术、政策等方面配套推进。
近年来,中国CCUS减排贡献与技术发展路径日渐清晰。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主任、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黄晶分析了碳中和目标下CCUS技术发展态势,他说:“近年来,我国CCUS大型示范工程在捕集、驱油、海上封存等领域的部署取得重要突破,行业示范规模不断扩大。然而,其规模化应用仍面临商业模式欠缺、政策激励缺失等诸多挑战。”黄晶指出,CCUS技术需求不足、技术成本居高不下等因素,制约了我国CCUS技术商业化发展。
黄晶表示,随着全球各国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和行动力度的加大,CCUS技术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并与碳移除技术共同组成碳管理技术框架,成为低碳零碳负碳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建议,要构建面向碳中和目标的CCUS技术体系,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CCUS商业模式,不断完善产业支持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同时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深化CCUS知识共享和技术转移。
大会开幕式上发布了《中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年度报告2023》,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CCUS技术进行了重新定位,分析了近中期中国CCUS技术发展可能面临的挑战,并提出有关政策建议。报告指出,为发挥CCUS技术在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的关键作用,应进一步从碳中和技术体系构建、重点技术研发攻关、法规标准体系完善、针对性激励机制、国际合作共享等方面统筹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