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99 篇
13868 篇
408780 篇
16079 篇
9269 篇
3869 篇
6464 篇
1238 篇
72401 篇
37108 篇
12060 篇
1619 篇
2821 篇
3387 篇
640 篇
1229 篇
1965 篇
4867 篇
3821 篇
5293 篇
人类“交易的天性"源于哪里
人类是一种高度依赖性动物,这种彼此依赖主要是通过分工和交易来实现的,其中利己动机是促成分工和交易的基本驱动力。
亚当·斯密学说中有一条关于国民财富的基本逻辑线索:财产权—交易—分工—财富。所谓有恒产者有恒心,财产权是创造财富的基本制度条件;人类具有交易的天性,因对经济物品的不同评价而展开有利于自己的交易;交易支持分工的深化;分工深化导致财富的创造。斯密的分工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命题通常被称为“斯密定理"——分工受到市场范围大小的限制。既然分工是财富的根源,那么各国为什么不大力发展分工呢?因为分工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如果市场范围太过于狭小,不足以支撑相应的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没有来自规模经济的收益),拓展市场就成为深化分工的一个重要举措。
分工是如何起源的呢?斯密的解释是,“引出上述许多利益的分工,原不是人类智慧的结果,尽管人类智慧预见到分工会产生普遍富裕并想利用它来实现普遍富裕。它是不以这广大效用为目标的一种人类倾向所缓慢而逐渐造成的结果,这种倾向就是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这种“交易的天性"又源出于哪里?斯密猜测,可能是人的理性和语言能力的必然结果;并指出这种天性只出现于人类,为人类所特有,而不见于其他动物行为。“我们从未见过两只狗公平审慎地交换骨头"。我们从未见到其他动物对它的同伴以姿势或自然叫声示意:这是我的,那是你的,我愿意以此易彼。其实,交换或交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行为,必须有语言能力、理性能力、时间空间概念、信任和在交易期的“忍耐心"等一系列抽象能力,这种能力在交换活动中推动了人类进化,反过来又支持了交易活动本身,这是一个基于人类高度的“表型可塑性"前提下的“自激式脑进化"过程。
在谈论分工的原因这个主题时,斯密同时引出了对自利/自爱的天性的讨论。“人是自利的",这是一个不需要讨论的人类行为偏好,它不仅是一个行为假设,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首先斯密所指的“自利",是“自我保存",自己爱自己的意思,而不是指“损人利己";第二,没有这种基本行为动机,不要说人类大范围匿名合作秩序,就连最基本的生存繁衍都变得不可能,因此我们有理由将它视为一个“进化适应",而不是谴责它,敌视它,甚至试图消灭它。斯密的理解,远非我们今天经常关于利己利他争议的狭隘理解,斯密将人的行为倾向放在人与动物的区别以及文明社会与未开化社会中的区别中来考察,“我们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商或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斯密这一段话并非为“损人利己"背书,而是说人类是一种高度依赖性动物,这种彼此依赖主要是通过分工和交易来实现的,其中利己动机是促成分工和交易的基本驱动力。鉴于个人经验的贫乏、有限的理性,个人关于“越来越少的东西知道得越来越多",人类从过去的群体智慧、当下其他陌生人的分散知识包括专业化知识中受益匪浅,人类进化出语言和理性能力、道德规则和市场经济,这些能力和制度正是组织实施高度依赖生存方式的前提条件。斯密在利己、利他的个人感知之外看到了复杂的人类合作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