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99 篇
13868 篇
408780 篇
16079 篇
9269 篇
3869 篇
6464 篇
1238 篇
72401 篇
37108 篇
12060 篇
1619 篇
2821 篇
3387 篇
640 篇
1229 篇
1965 篇
4867 篇
3821 篇
5293 篇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决战年 还有哪些难啃的硬骨头
今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攻坚之年,要完成70%的改革目标任务。山东、山西、广西等地纷纷亮出改革成绩单,多地表示提前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国资委党委12月11日召开扩大会议指出,明年要决战决胜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确保在党的二十大前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主体任务,更大激发企业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对第一财经表示,国资委狠抓落实、全面推进,从央企到地方国企改革力度都很大,混改、结构调整、专业化重组、三项制度改革等方面好戏连连,国企改革高潮迭起。
李锦表示,随着国企改革进入后半程深水区,滞后的任务大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明年要在分层分类混改、混改企业差异化管控、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等方面重点突破。
多地表示提前完成任务
截至今年10月底,山东省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整体任务完成占比达85%。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下称“国企领导小组")办公室通报的上半年地方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重点改革任务评估结果显示,山东省位列A级第一位。
山东省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斌介绍,山东大力推进资产证券化,省属企业控股上市公司由2016年底的28户增至目前的45户,增长60.7%。部分国企在深化内部改革上加大力度、加快步伐,打造真正市场主体。
截至11月30日,广西国企改革三年行动191项改革任务已完成131项,完成率68.6%,年底前可完成70%以上的改革任务。国务院国资委列入今年评估的44项改革任务已完成40项,完成率90.9%,预计年底可全面完成。
广西国资委称,区直企业2021年主业计划投资比重达97.88%,清理退出176户非主营业务和低效无效资产,房地产子企业压缩整合至33户;并有序实施企业重组整合,推动区直企业所属科研院所优化整合。
山西省也表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开展以来,山西国资系统大力推动各项任务落实落地,目前取得突破性进展。累计20家企业实现上市,涉及煤炭、电力、化工、天然气、制药等多个领域。17户一级企业建立了对各级子企业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的制度,92.93%的省属企业及各级子企业实行全员绩效考核,积极探索中长期激励。
从各地国企改革情况来看,重组、混改、三项制度改革等方面都做出了可圈可点的成绩。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研究员吴刚梁对第一财经表示,改革任务有些是规定动作,有些是自选动作。规定动作是硬任务、硬要求,完成情况较好。比如经理层的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三年行动要求全面推进,所以各地纷纷签署了“两书一协议";相比而言,职业经理人制度是在符合条件的国企里探索,难度更大,进展也更慢。
央企混改、重组接连落地
临近年底,央企改革也加速推进,关键领域混改纷纷落地。12月7日,中国华电旗下华电福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增资引战项目正式签约,引入中国人寿、中国国新、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南方电网等13家战略投资者,募资金额150亿元,所募资金将主要用于风电和光伏项目的开发建设及新能源业务开拓。
此前的11月26日,中广核风电公司增资项目在北京产权交易所签约,引入14家战略投资者,共引入权益资金305.3亿元,主要用于风电和光伏储备项目的开发、建设,储能、综合智慧能源、售电、电力增值服务等新业务的开拓。
此次增资一举创下多项纪录,包括“国内新能源电力领域最大股权融资项目"“双碳目标提出以来央企混改第一大项目"“年度国内非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权融资项目"“产权市场有史以来混改项目募资金额最高纪录"等。
第一财经记者从北京产权交易所了解到,2021年以来共有144家中央和地方国企通过该所实施混改,引入社会资本902.74亿元,同比增长66.36%。
除了混改,今年以来央企专业化重组也不断突破。4月,中国星网集团组建成立,成为首家把总部注册在雄安新区的央企。5月,中国中化和中国化工集团重组而成的中国中化控股有限公司成立,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化工企业。6月,中国电科重组中国普天,国有信息通信资源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8月,鞍钢重组本钢。9月,中国西电集团与国家电网所属输配电装备制造企业整合成立中国电气装备集团。12月,中国物流集团正式挂牌成立,唯一以综合物流作为主业的新央企诞生。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稀土领域的重组也即将落地。由中国五矿集团、中国铝业、赣州稀土集团等重组而成的中国稀土集团最快将于本月底成立,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稀土公司。
国资委秘书长彭华岗表示,将聚焦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制造强国等国家战略,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按照“成熟一户、推进一户"的原则,稳步推进央企重组整合。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研究员刘兴国对第一财经表示,未来在环保、新能源、装备制造、房地产、海外油气资源、化工、粮食储备等领域,都有可能按照专业化整合的思路,将当前分散在多个央企、地方国企的同类业务进行整合,组建单一业务的专业化产业集团公司。
国企改革如何走出“舒适区"
明年一季度,国企领导小组将对央企截至2021年底的重点改革任务进展情况进行第一次考核,并对地方进行第二次评估。
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日前表示,当前绝大部分央企和地方都有把握到今年年底总体上完成70%的目标任务。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的各项改革任务,都要在各层级国企全面落实,不存在无须改革的“飞地",更不允许搞“选择性改革"。
随着国企改革进入后半程的“深水区",面临的难度也越来越大。翁杰明指出,好改易改的工作大多进展顺利,有的已基本完成。要善于算大账、算长远账,居安思危,主动走出“舒适区"。
关于接下来国企改革的难点,李锦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混"只是第一步,关键是“改"。混改沟通成本有时往往很高,方案审批有时变数很大;有的死守50%,有的混改企业寻找战略投资人时,因为上级单位出让比例出现反复,出现意向投资人退出等情形。也有的混改以后,仍然按照老的机制与办法管理,导致新股东无权;引战投给予股权比例太低,活力不足,使得与真正意义的混改质量与效果相去甚远。
“混合所有制企业尤其是国有相对控股混改企业的管理,是国企改革中一大难题,也是最突出的短板、最明显的弱项。"李锦说,混改要因地施策、因企施策、因业施策,分类发展、分类改革、分类考核、分类监管。但在现实中很难做到,还是按照绝对控股的企业来管理,没法适应相对控股企业股东利益主体多元、市场化快速反应要求高、组织人才机制更加灵活的基本特点。这是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最大难题、最突出短板,这个短板补不上,影响整个混改上不来、推不动。
吴刚梁也认为,难啃的骨头是分层分类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包括混改企业的差异化管控、混改上市等,另外还有国企重组之后的融合、实施中长期激励制度等问题。明年7月份三年行动基本完成,之后是深化各项改革,把一些改革措施从形式上落到实处,比如契约化经理人的考核与刚性退出等。
刘兴国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明年国企改革有望在四个方面突破。一是混改的深化,包括混改方式、路径的创新,股权让渡比例边界的探索,国家特殊股制度的探索,混改企业内部改革的探索,以及对混改企业的差异化监管模式的建立;二是国企职业经理人制度的稳妥推进,在更广泛范围内将国企负责人身份转换成完全市场化的职业经理人;三是多元化激励机制建设,实现国企负责人的市场化激励;四是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加快组建,以及以此为抓手进一步推进国企并购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