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21年苏州市食品致病生物因子监测结果分析
关键词:食源性致病菌;寄生虫;病毒;风险监测;食品安全
摘 要:目的 了解苏州市不同环节食品中致病生物因子污染状况,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2021年,在苏州市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和餐饮环节共采集27类食品样品,根据《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对食品中常见食源性致病菌、寄生虫及病毒等致病生物因子污染状况进行检测。结果 5年共采集27类2 797份食品样品,323份检出致病生物因子,总检出率11.55%,1种和≥2种致病生物因子检出率分别为10.48%、1.07%。种养殖环节检出率最高(14.29%),其次为流通环节(13.37%)、餐饮环节(5.05%)、生产加工环节(0.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60,P<0.05)。流通环节各采样点以网店检出率最高(17.57%),其次为农贸市场(16.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14,P<0.05)。有16类样品检出致病生物因子,以动物血液检出率最高(35.00%),其次为双壳类、甲壳类及螺类(34.13%),再次为冲调谷物制品(24.21%)。监测24种致病生物因子检出14种。356个阳性结果中,以副溶血性弧菌(占41.01%)、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占13.48%)、蜡样芽胞杆菌(12.92%)为主。散装食品检出率(14.29%)高于预包装食品(4.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50,P<0.05)。结论 苏州市部分环节食品中存在一定程度致病生物因子污染,动物血液、双壳类、甲壳类及螺类、冲调谷物制品等食品中致病生物因子污染较为严重,以副溶血性弧菌、溶藻弧菌、异尖线虫等生物因子为主,应加强网店、农贸市场和散装食品的监管。
内 容:原文可通过湖北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https://www.hbsts.org.cn/)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