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01 篇
13911 篇
478084 篇
16320 篇
11773 篇
3942 篇
6548 篇
1254 篇
75673 篇
37947 篇
12175 篇
1667 篇
2870 篇
3423 篇
641 篇
1241 篇
1980 篇
4924 篇
3888 篇
5493 篇
氨燃料:低碳化的最佳途径?
若氨燃料能被航运界接受,预计到2030年,氨的需求量将是目前其全球产量的两倍。
在监管机构和环保组织推动航运业减排的大背景下,业界提出了多种可替代船用燃料方案。
在世纪之交时,船用重油(HFO)曾被视为油价不断上涨问题的解决之道。几年后,当减少氮氧化物(NOx)和硫氧化物(SOx)排放成为当务之急,业界认为,在液化天然气(LNG)加注设施建设取得突破之前,蒸馏燃料如船用柴油(MDO)和船用轻柴油(MGO)将是船用燃料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有业内人士认为燃料电池最终会取代内燃机,且航运业还需要其他燃料来源。
此后,国际海事组织(IMO)——该组织已通对高燃料效率的监管来逐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于2018年宣布了航运业全面去碳化的路线图。这意味着,全行业和船舶动力系统生产商需对各种燃料替代方案进行认真评析。
只有所有船舶动力系统的燃料均不含碳,航运业才能真正实现低碳化,这无疑就将石油、LNG、甲醇和液化石油气(LPG)排除在外。不过,一些实用主义者会同意将碳中和燃料(如生物柴油或合成液化天然气)作为化石燃料的替代品。相比之下,氨可谓一种真正的无碳可替代燃料,已经被研究了相当长的时间。
2008年,卡特彼勒(Caterpillar)公司申请了一项以氨为燃料的发动机专利。尽管其并不是专门针对船用发动机的,但考虑到该公司在船用动力系统领域的市场份额,可以推测其也有可能应用在航运领域。
在其专利申请文件中,卡特彼勒指出了氨的优点,即无二氧化碳排放、能量密度相对较高、生产工艺成熟、价格具有竞争力。而氨的缺点是,其燃烧率较低,导致它在不同的发动机负荷条件下不够稳定。氨用作船舶燃料还有一个负面因素,即需要占用空间以布置双燃料动力系统和燃料储存系统。
卡特彼勒还在其专利申请文件中提到,该公司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展了相关研发工作——这可能会令许多航运界人士感到惊讶,因为他们甚至在那之后的很长时间内,也并未将氨视为可替代燃料,而只将其视为气体运输船的货物,或将其用于进行选择性催化还原反应以减少氮氧化物排放。目前,卡特彼勒公司这一专利申请已处于“放弃"状态。
不过,约从5年前开始,在发动机制造商和科研人员的心目中,氨作为船用燃料的可能性逐渐增加——尽管当时被大力推广的可替代燃料是LNG。
从那时起,氨燃料获得了更多的支持者,相关研发工作也开始起步,瓦锡兰和曼恩能源解决方案公司都倡导将其作为未来的燃料,并做出相应努力。
克服障碍
氨的分子式为NH3,这意味着其只由氮和氢组成,因而是一种无碳燃料——尽管在燃烧试验中会有极少量的二氧化碳排放。这意味着,业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避免形成氮氧化物,因为在燃烧过程中,氨和空气中的氮会与空气中的氧结合。
业界对上述问题进行了重点研究。就目前而言,由于利用电控发动机即可轻易控制燃烧过程和所需的先导燃料数量,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少量二氧化碳不再被认为是无法克服的障碍。相比之下,氮氧化物的形成可能是更大的问题,但与现有燃料的解决方案类似,若采用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即可控制其排放量。
氮氧化物的形成之所以是一个问题,是因为氨需要更高的温度才能点燃,而氮氧化物正是在高温下形成的。船用重油的最低自燃温度是250℃,而氨的最低自燃温度是650℃。此外,氨对铜、铜合金、镍浓度大于6%的合金和塑料有腐蚀性。
氨如此高的温度和腐蚀性,意味着船舶发动机、燃料系统的部件可能需要采用新材料制造,而这也是瓦锡兰在其研究计划中关注的一个领域。曼恩也在关注这方面的问题,该公司认为,需要彻底研究这一问题对所有相关发动机设计参数的影响,以确保发动机和燃料供应系统高效和安全。
不仅如此,由于氨是一种有毒物质,因此安全将是至关重要的。高浓度的氨若泄露到空气中,会立刻灼伤人的眼睛、鼻子、喉咙和呼吸道,并可能导致失明、肺部损伤或死亡。即便被吸入人体的氨浓度较低,也会引起咳嗽,对鼻子和喉咙形成刺激。不过,尽管如此,氨仍是常见的工业化学品,长期以来一直由船舶运输。因此,航运业在其储存和使用程序及安全措施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曼恩公司表示,大部分氨燃料系统采用双壁管道,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其泄漏风险。
作为一种燃料,氨可以在环境温度、压强为8巴(bar)的条件下以液体形式储存,也可以冷藏到零下33摄氏度储存。目前国际海事组织还未把氨纳入其“国际船舶使用燃气或其他低闪点燃料安全(IGF)规范",但正讨论未来将其纳入其中。目前,LNG储罐能够很好地储存氨,且其内部温度不需要降至LNG所需的更低地零下163摄氏度。不过,因氨有毒性,对其储存和燃料管道的密封性要特别注意。
氨并非完美的燃料,因其能量密度只有燃油的三分之一。这会导致船舶的续航能力相应减少,对远洋船舶来说是一大缺点,除非氨加注设施能得以快速建设。不过,在这之前,氨仍然可以在减少船舶二氧化碳排放方面发挥作用——氨与燃油或LNG以不同比例混合,就能作为适当改装后的发动机燃料。
发动机若使用上述混合燃料,则两种燃料须分别储存在满足其技术特点要求的单独储罐中,此后或者先在压力下混合,或者经由两个单独的系统被喷射到燃烧室。若一艘船计划采用双燃料,则后一种方案更具可行性。
争做第一
在船舶利用氨燃料发面,发动机制造商之间有一些竞争。曼恩自2019年开始对氨的燃烧过程进行研究,并在2020年通过建造4T50ME-X型二冲程试验样机启动了其主要研发项目。近年来,曼恩已经开发了ME发动机的几种不同燃料的版本。业界认为,其氨燃料发动机很可能会与其以LPG为燃料的ME-LGIP型机有许多共同特性。
曼恩计划在2021—2022年对氨燃料发动机进行测试,研究其尾气后处理及排放情况;随后在2023年进行动机全面测试;并在2024年增加1台氨发动机用于研究;最终在2025年对合适的已装船发动机进行改装配套。该公司曾单独开展相关研究,后于2020年成为丹麦创新基金相关项目团队的合作伙伴。该项目团队还有燃料系统供应商Eltronic FuelTech、丹麦工业大学(DTU)和船级社DNV GL。
瓦锡兰则已为其四冲程氨燃料发动机选定了候选船东。去年6月,该公司宣布与Repsol和挪威船东Knutsen OAS联合开展一个项目,且此前已开始进行测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据悉,其首台发动机很可能是多燃料发动机,用于组成海上补给船的多发动机柴电系统。
日本也在广泛研究氨燃料,已于2020年夏公布了两个项目。去年8月,日本邮船(NYK)和日本海事协会(Class NK)宣布携手日本海洋联合(JMU)开始开发氨燃料气体运输船。1个月后,二者又与石川岛播磨重动力系统公司开展了另一个项目,旨在将全球首艘氨燃料拖船投入使用。不过,上述项目的完成日期未被透露。
有分析家分析称,若氨燃料能被航运界接受,预计到2030年氨的需求量将是目前其全球产量的两倍。如果这一预测成真,则需大规模增加其产能,并采用比目前更绿色的方法来进行生产。否则,氨这一需消耗更多化石燃料才能生产的燃料,无法给航运业带来更大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