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47 篇
13897 篇
477389 篇
16218 篇
11751 篇
3898 篇
6510 篇
1243 篇
75478 篇
37467 篇
12122 篇
1648 篇
2846 篇
3402 篇
641 篇
1237 篇
1969 篇
4899 篇
3854 篇
5414 篇
嫦娥四号转入科学探索 2020年前后实施火星探测
探月工程成功后,中国又将在明年前后实施火星探测任务。1月14日下午,国新办举行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国家航天局副局长、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吴艳华在会上介绍,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工程任务转入科学探测阶段,同时探月工程四期和深空探测工程全面拉开序幕。嫦娥五号月面采样返回任务将于今年年底左右实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将于2020年前后实施。
吴艳华在会上介绍称,1月11日,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巡视器正常分离;中外科学载荷探测数据正常下传;“鹊桥"中继卫星有效支撑测控通信需求;着陆器、巡视器、中继星状态良好,达到既定工程目标;工程任务转入科学探测阶段,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在回答《光明日报》提问时称,嫦娥四号的科学探索内容主要包括三类。一类是有关着陆区的地形地貌。通过这次月球行走,获得月球背面第一张地质剖面图,“可以探测到100米到200米深,它的地质构造、分层,这样研究月球背面地质的起源、形成,包括它的月球年龄的形成,都是第一次";第二类科学探索主要围绕月球周围的空间环境开展,包括宇宙辐射、太阳辐射、太阳耀斑的爆发对月球空间的影响;第三类探索,以研究月球物质成分为主。
对于人们关心的玉兔二号月球车工作状态的问题,吴艳华介绍道,“(1月)12号已进入月夜时间,14天后进入月昼才开始工作唤醒"。他表示,探测器着陆点附近大坑小坑很多,西北方向相对平缓一点,因此未来玉兔二号的行走方向是以西北方向为主,对周围、月表环境进行探测。
中国探月工程自2004年立项以来,先后实行了嫦娥一号、二号、三号、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嫦娥四号等5次任务。吴艳华称,今年年底左右,嫦娥五号将到月球正面取样回来,完成“绕、落、回"三步走战略。
嫦娥四号被视作探月四期的首次任务,据吴艳华介绍,未来探月四期基本明确的探测任务还包括三次。一是嫦娥六号计划在月球南极进行采样返回,具体其采样地点是月球正面还是背面,将依据嫦娥五号的采样情况而定;二是嫦娥七号在月球南极对月球地形地貌、物质成分、空间环境等展开一次综合探测;三是嫦娥八号除继续进行科学探测试验之外,还需进行关键技术的月面试验。
据新华社报道,中国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司长李国平在2018年9月召开的“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上透露,中国月球探测第四期工程初步计划有4次任务,任务将于2030年前完成。而月球南极探测主要为获取南极月壤年龄和太阳风的氢、碳、氦、氧同位素组成。
2015年2月,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李飞、张熇、吴学英、董捷曾在《航天器工程》上发表了《月球南极着陆区关键特性分析》一文。文章介绍月球南极自然条件时称,与中低纬度着陆区不同,月球南极地区地形地貌条件较为恶劣,太阳高度角低,对地可见与不可见周期较长。而这些特点都将对月球南极着陆探测带来挑战。
此外,月球一直被期望在人类走向深空探测的过程中发挥“中转站"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美国休斯顿航天中心负责人温德尔·门德尔就曾向美国政府重提进行月球基地建设的建议,并强调了月球基地建设对人类进行外太空大规模开发的意义和价值。公开信息显示,门德尔的计划分为四步:首先,自1997年开始通过发射人造卫星对月球基地位置的选择进行勘测;其次,自2005年起逐步向月球运送用于基础建设的机械设备,并对基地进行硬化处理;之后建造高压充气圆舱;最后利用月岩中的氧、铝、铁等资源制备供人类生存的氧气及其他所需原材料。该计划预计将耗资上千亿美元,耗时近百年。
尽管门德尔的计划距离成为现实仍十分遥远,但对于建设月球基地的探讨一直未停歇。吴艳华在发布会上称,中国、美国、俄罗斯和欧洲等国家也在论证在月球建立月球基地或科研站。“我们要通过嫦娥八号验证部分技术,为以后各国一起共同构建月球科研基地,做一些前期探索。"
除了月球,火星也是全球深空探测的重点目标。2016年1月,我国首次火星全球遥感与区域巡视探测任务正式立项。2018年11月5日,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赵坚在珠海举办的第九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高峰论坛上透露,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计划在2020年左右实施,实现2021年火星探测器着陆火星。后续至2030年,我国还将实施小行星探测、火星取样、木星系探测及穿越等三次深空探测任务。
据嫦娥四号探测器总设计师、火星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介绍,中国火星探测器由环绕器和着陆巡视器组成。探测器接近火星后被火星引力捕获,环绕火星飞行。在合适时机,与环绕器分离的着陆巡视器将进入火星大气,着陆到火星表面并释放火星车,开展巡视探测。与此同时,环绕器继续在轨道上进行科学探测,并为火星车提供对地面的数据中继服务。孙泽洲表示,火星探测任务面临许多技术挑战,不仅要解决火星表面的大气和光照问题,还要保障探测器顺利完成进入火星大气后气动外形和降落伞减速这一关键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