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99 篇
13868 篇
408780 篇
16079 篇
9269 篇
3869 篇
6464 篇
1238 篇
72401 篇
37108 篇
12060 篇
1619 篇
2821 篇
3387 篇
640 篇
1229 篇
1965 篇
4867 篇
3821 篇
5293 篇
多项重要数据出炉 宏观政策 施展空间广阔
随着金融持续加大对稳增长的支持力度,2021年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超过上年,社融增速触底企稳。
1月12日,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金融数据显示,2021年12月新增信贷1.13万亿元,新增社融2.37万亿元;全年新增信贷19.95万亿元,信贷余额增速11.6%;全年新增社融31.35万亿元,社融规模存量增速10.3%。
就在同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1年12月及全年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数据。12月CPI、PPI呈现出“双降"态势,为稳增长提供了较好条件。
其中,CPI同比上涨1.5%,涨幅比上月回落0.8个百分点,2021年全年上涨0.9%;PPI同比上涨10.3%,涨幅比上月回落2.6个百分点,全年上涨8.1%。PPI与CPI之间的剪刀差也降至8.8个百分点,比上月收窄1.8个百分点。
业内人士分析称,随着保供稳价政策持续实施和大宗商品价格见顶回落,预计2022年PPI将继续回落,CPI中枢或有所上升,国内通胀整体保持温和水平,对货币政策掣肘有限。宏观政策将加大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力度,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社融增速触底企稳
初步统计,2021年社融规模增量累计为31.35万亿元,比2020年少3.44万亿元,比2019年多5.68万亿元。12月份,社融规模增量为2.3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7206亿元,比2019年同期多1669亿元。
“2021年社融规模同比少增,主要是受表外融资与直接融资少增影响。但与正常年份比较,处于历史次高,国内融资环境保持适度宽松。"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说。
具体来看,2021年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9.94万亿元,同比少增907亿元。而拖累社融规模增量的主要是三项:信托贷款减少2.01万亿元,同比多减9054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3.29万亿元,同比少1.09万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7.02万亿元,同比少1.31万亿元。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指出,从结构上看,2021年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融的63.6%,占比较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金融进一步回归本源,落实服务实体经济的政策要求,持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而从社融规模存量增速来看,12月末10.3%的增速虽较年内高点和2020年同期低,但较上月的10.1%进一步回暖。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运金认为,随着稳增长的政策目标进一步明确,央行去年四季度出台多项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企业尤其是对中小微企业、碳减排、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加之财政发力与政府债券前置发行,社融增速已触底企稳。
全年新增信贷略高于上年
2021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9.95万亿元,同比多增3150亿元,这与市场预期大体相当。
从结构来看,住户贷款增加7.92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84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6.08万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2.02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9468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9.23万亿元。
不过,12月企(事)业单位中长期贷款增加3393亿元,较上月略有回落,显示企业信贷需求仍有待进一步回暖。
同时,12月信贷增速再次下探,融资需求呈现出季节性走势。当月新增贷款放缓,人民币贷款增加1.13万亿元,同比少增1234亿元。但这一规模与2019年12月新增贷款基本相当,仍属于正常区间。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1.6%,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1个和1.2个百分点。
周茂华认为,这主要是受季节性因素波动,同时年末银行“积极备战"开门红(早投放早收益)等因素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票据融资增加1.5万亿元。其中,12月新增票据融资4087亿元,高于2020年同期增量。王运金认为,这主要为年末金融机构信贷额度“冲量"与降准释放长期资金所致。
此外,2021年12月,央行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约1.2万亿长期资金。降准后存款增加叠加财政加大支出力度,推动广义货币(M2)增速大幅提升。
数据显示,12月末,M2余额238.29万亿元,同比增长9%,增速比11月末高0.5个百分点,为4月以来的新高,比2020年同期低1.1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4.74万亿元,同比增长3.5%,增速比11月末高0.5个百分点,比2020年同期低5.1个百分点。
“松"货币助力稳增长
疫情反复、全球通胀、美欧货币政策收紧,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面临诸多挑战,金融在助力稳增长方面将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实际上,货币政策如何托底经济增长,中国央行已经给出了答案。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1年第四季度例会定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增强前瞻性、精准性、自主性,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更加主动有为,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增强经济发展韧性,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宏观政策适当靠前发力,跨周期和逆周期政策有机结合,货币政策将在支持“稳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
前期,央行已实施降准、降低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引导银行降低1年期LPR报价、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专项再贷款,部署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的后续安排。
温彬认为,未来上述政策将持续发挥效果,货币、信贷政策会继续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制造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精准支持力度,促进国民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美联储政策收紧已是共识,但何时加息、加几次息、何时缩表仍存在不确定性,也存在超预期风险,因此,也要做好应对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的准备,为经济复苏提供安全稳定的金融环境。"温彬表示。
周茂华预计,社融、信贷将迎来“开门红"。一是,国内逆周期与跨周期政策发力。降准及结构性工具支持,增强银行金融机构放贷动力;二是,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提前;三是随着房地产逐步回暖与基建补短板适度发力,有望带动信贷需求。
王运金认为,2022年稳健货币政策仍可能维持偏松操作,但不存在大幅宽松的空间和条件;上半年可能会小幅降准1至2次;公开市场操作继续维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前瞻性、精准性;LPR有望再次小幅下调;碳减排支持工具等结构性政策对扩大信贷投放、降低信贷成本、推动信贷增长的效果将进一步显现。
与此同时,目前PPI、CPI的下降也为加快稳增长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关于2022年的物价走势,业内认为,受猪肉价格逐步进入上行周期、大宗商品价格传导等因素影响,物价涨幅或将有所扩大,但仍将处在合理区间。疫情导致的国际大宗商品供需错配问题将逐步得到缓解,叠加基数效应显现,PPI将呈“前高后低"走势。
不过,全球疫情影响尚未结束,全球供应链问题仍在,异常气候天数明显增多,需要对能源及部分原材料输入性通胀保持警惕。
“下一阶段,全球通胀有望回落,但仍存在不确定性;国内由于基数效应,叠加保供稳价政策持续实施和大宗商品价格见顶回落,预计PPI将继续回落,CPI中枢或有所上升,通胀整体保持温和水平,对货币政策掣肘有限。"温彬说,今年经济工作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基调已经明确,宏观政策将加大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力度,各方面的积极政策将出台实施并靠前发力,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