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行业研究报告数据库

行业分类

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详细信息

找到报告 1 篇 当前为第 1 页 共 1

北京龙校倒下 教育部摧毁“掐尖"绞肉机?

加工时间:2019-03-20 信息来源:证券、财经新闻
关键词:北京;教育部;水木龙华培训学校;清华附中;减负;
摘 要:
内 容:

        3月18日,北京市海淀区水木龙华培训学校(以下简称龙校)宣布关停,理由为“办学资质到期,无法延续"。在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称为“最严减负令"的背景之下,这所被公认为清华附中的“占坑班"的择校机构,似乎将退出舞台。每当减负令下,坑班就遭到严打,“龙校"被整改并非首次,但总能死灰复燃。这一次是真的吗?

  “以后都不开了,学校不会有了。"一位龙校办公室人员告诉财新记者。对于办学资质时限多长,关停是否受到补习整改影响等,她表示自己并不清楚。

  龙校的一举一动备受外界关注,原因在于它是作为进入清华附中实验班的唯一渠道。而清华附中,是北京市排名靠前的公立学校,备受家长看重。表面上,龙校对外宣称是给三年级及以上的学生进行课外辅导,但被公认为清华附中“掐尖"基地。简而言之,如果孩子要上清华附中,就必须先在龙校里“蹲坑",通过若干场考试的选拔,优胜者被清华附中“点招"录取。这是一场金钱和精力的持久战。

  “占坑班"指公办重点学校自办或与社会机构合办的小学生补习机构,只有在“坑班"长期培训后,考试名列前茅的孩子才能升入对口公立中学。龙校并非是北京“小升初"唯一坑班,在早年北京几乎每所重点中学有对口的培训机构。但随着北京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政策趋紧,“坑班"或被相继取缔或转移阵地,龙校成为海淀区所剩无几的“坑班"之一。

  历年来,尽管“点招"和“坑班"被教育部门严打,龙校能始终屹立不倒,提前招生、明码标价。屡屡关停,却依旧死灰复燃。它的背后直指清华附中多年招生垄断和名校特权。

  龙校此次关停,原因并非“资质到期"如此简单。在全国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服务平台,财新记者发现,龙校已被标记为“非法"。2019年2月27日,根据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发布的《对北京市海淀区水木龙华培训学校处罚公示》,处罚事由为“民办学校管理混乱,产生恶劣社会影响"。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补习整改行动中,龙校的倒下将成为教育部门严打培训机构决心的风向标。

  2018年3月,龙校即遭暂时关停整改。当时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撰文表示,龙校是“必须端掉的黑窝点",是问题的关键,关停龙校令人看到了整顿小升初秩序、清理培训机构的希望。但到了2018年暑期,龙校又开始运转。此次龙校停摆后,择校热和补习的需求依旧存在。在家长们持续焦虑“怪圈"中,下一个“坑班"是否会应用而生?名校的“点招"是否会真正消失?

清华附中的选拔绞肉机

  清华附中已有百年历史,它成立于1915年,前身专为清华大学教师子弟学校而设“成志学校",1960 年更名清华附中,并成为面向全北京市招生的重点中学,2002 年10月,北京市教委认定清华附中为北京市首批“ 示范性普通高中校"。2016年海淀区中考中,清华附中以平均515分排名第一,是家长心目中毫无争议的名校。

  但高分背后是凭借“坑班"对学习考试能力强的生源进行疯狂选拔的一套机制。历年来,这所名校虽名为公立学校,但“小升初"学位分配是一个谜团,官网上只贴出美术特长生招生简章。按照海淀区教育招生和考试中心提供的数据,2017年清华附中初中入学招生计划为220人,其中登记入学40人,特长生19人,无公办寄宿学校入学,剩余的161个名额将如何分配外界不得而知。

  2018年5月,财新记者在清华附中开放日现场发现,不少家长询问该年招生方式。负责初中部招生咨询人员称今年和往年一致,也是通过“登记入学"和“特长生"进行招生。而通过官方派位入学难度颇大,每年近1万名学生通过填志愿来登记入学,最终只录取40人。校长王殿军在开放日演讲中如是说道:“登记入学都快赶上摇号了,每年报的家长非常多,但要试一试对吧,万一被摇中的是你呢?"

  选择“坑班"进入龙校,似乎成为家长的无奈选择。由于“坑班"规则错综复杂、门路变数多、成绩不公开,通过“点招"上清华附中也并不容易。不少准备入坑家长不得不求助“在坑"的过来人,一些小升初论坛上可见到各种关于龙校的求助帖。

  整个选拔过程大致可分为三步。首先,“入坑"成为龙校学员,需要通过扩招考试。满三年级孩子即可报名。扩招考试一年四次机会,整体难度不大,但每次测试三成多学生会被淘汰。其次,参加点招考试。入坑后的学生一个学期参加两到三次考试,按照总成绩积分择优录取。成百上千学生中,每招满40个学生组成一班,一个年级两个班,前80名获得清华附中实验班入学名额。最后,未被点上学生则成绩清零,并开始下一个积分的轮回。

  点招考试内部已形成一套严密的“掐尖"机制。越早被“点招"的孩子,进入实验班的机会就越大。例如清华附中本校的优才生的选拔赛在四年级上学期已打响,名额仅为160个,五年级加入的学生,只能埋头苦学,争夺仅剩的80名的席位。而六年级被点招者,绝大多数只能进入清华附中分校重点班。

  如此花样繁多、复杂规则背后,竞争极为激烈。作为清华附中坑班的龙校还有坑班的坑班—海淀区出现了一个名为育博远的培训机构为龙校选拔学生,不少学生在育博远补习,力争得到龙校青睐。根据育博远公开提供的数据,以二升三年级的暑假成功入坑的孩子为例,若他直到六年级的点招考试中才成功上岸,中间至少需要参与13次并有一定淘汰率的期末考试。

  学生出力,家长出钱。“入坑"之后,各种琳琅满目的授课班相应出现,如培训班、考前集训、小班等。如果要被“点"上,入坑学生只有连续报班,中途缺席一期,之前积分即考试成绩便要归零,需重新参加入坑考试。

  家长为了增加孩子升入优质班的机率,就得尽早入坑,不断地往龙校砸钱。以四年级学生为例,仅数学一门,一年四学期光培训费需要1.8万,如果三门主科全报,一年可达3.7万。这还不包括考前集训、小班、报名费等名目。

  在重金投入情况下,龙校考试课程不能旁听、成绩不透明、排名不公开,“点招考试完全不公开,最后谁通知了就算点招,成绩都不说"。“蹲坑"几年情况下,一些家长依旧摸不着龙校考试及“点招"的门路。

  由于较大的信息不对称,家长决定是否继续“蹲坑",则需要通过对比其他孩子的成绩,预估自家孩子积分成绩排名。有些不放心的家长会在贴吧、论坛发起龙校期末考试的问卷调查,选项从100-200分不等,请求其他“在坑"家长帮忙填写。“真的坑啊,排名没有,分数不公布,一学期的付出,完全不知道结果是什么,"有家长忿忿不平在问卷下留言道。

  虽然对公众秘而不宣,就连接到录取通知的家长,也摸不清楚头脑,但从入坑、积分考试、排名到点招,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日期指不定的,一般是周末打来电话,就说录上了,问愿意去哪个分校,这边帮忙登记着,再问其他的也问不出任何信息了",回忆起孩子被录取的经过,一位已“上岸"的初一的家长至今也没太明白。这种形式,家长们称之为“密电"。

  “如果你不在坑,不在龙校考试,不玩它的游戏,你是没有机会去清华附中的,"一位专做龙校坑班的辅导人士说。

  他认为家长需要摆正位置,“坑班就是以选拔为目的存在的,借着附中的名义为了赚钱而开办各种名目的培训班,已经失去了本来的意义;而家长去坑班的目的应该只是为了清华附的点招考试而非学习,如果为了学习,各大机构从服务态度到教学质量,哪点不比坑班好?"

附中附小的特权

  龙校究竟为何方神圣?它为何能在清华附中选拔招生中横行垄断?

  对于清华附中及龙校存在的暧昧关系,双方均发布过通告予以否认。2017年2月,清华附中曾发表声明称,其与龙校并无任何关联;2018年6月29日,校长王殿军再次发声称,其与社会上的校外培训机构并无任何关联。4天后,龙校同样在官网上发布“我校与清华附中、清华附中实验学校均无任何关系,望周知。"这一通知的发布,也表示被关停3个月的龙校重新复课,卷土重来。

  但据财新记者多个渠道了解,每年的入学指标当中,除了海淀区教委掌握少量名额,大部分由清华附中通过龙校的补习班自行配给点招生。这也让外界猜测,不透明的名额分配是否意味着还存在寻租空间?答案仍待揭晓。

  清华附中本校200多个名额之外,清华附中体系另有同一校址内民办公助“清华附属实验中学"数百名额自行分配,其中包括解决清华大学教职工子女入学的指标。

  一位孩子在四年级成功被点入清华附中等级最高“优才项目"的家长,在家长帮论坛上分享了她在2016年9月参加龙校家长会的经历。“入坑考试录取后,现场报名时龙校前台明确说和清华附中没什么关系,和旁边的课程也没什么关系,但是一开家长会,又是另一套说辞了,里面的利益关系,细思极恐。"

  2009年7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素质教育研究中心联合其附属小学、中学设立“清华大学优才培养工程",“清华附中龙校"作为该项目的一个子项目率先启动,创立的名义是强化清华基础教育与高校教育“一条龙"的教育模式,为“清华大学优才培养工程"的进一步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优才"的名称也源自于此。

  随后在2009年,“清华大学优才培养工程"被提出,在清华附中的官方网站上,关于清华附中“优才培养计划"的介绍明确表示,清华附中龙校项目将开设小学三到六年级各个学段培训班。清华大学的知名教授以及清华附中、附小的教学名师担任教师,全面负责学生培养和项目管理。

  2009年8月,龙校项目启动不久后,在清华附中礼堂召开了家长会。 在小升初奥数网上,一位参加会议的的家长记录下了当时的内容,清华大学附属中学龙校项目执行校长郭玉珊在现场答疑时回应:“只要龙校学好,没必要去其它机构学习。龙校是进入龙班的重要渠道,是进入虎班的主要渠道。"龙班、虎班是当年重点班的代名词。

  “优才"培养计划得到了附中校长王殿军的支持。2009年10月,王殿军公开提出,中国必须建立一套全新的英才教育体系,也可以成为“优才培养工程"。具体做法之一为:建立这一工程的基地学校,基地学校里要设立专门的“优才班"。

  然而,“优才项目"没有得到北京市教委的批准。青华园教育培训机构的小升初资深人士告诉财新记者:“清华附中这个项目不合法,它属于私下行为,龙校打着清华附中校方的名义去招生,是有一定的收益和金钱交易关系在的。"

  对此,财新记者询问海淀区教育委员会中招办,对于学位分配等问题,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只负责做好份内的事情,超出范围的不归其管辖。“我们只能保证40个登记入学名额,20来个特长生的名额,剩下的派位做到公平公正。按照教委的规定,该组织报名的报名,该考察的考察,该公示的公示。"

  “清华附中、人大附中,你听听这名字就知道,它们都是大学自己办的学校,"该负责人说。

  “这个`坑'实在太牛了,而且通天,是教育部直属大学附中、北京市重点中学、北京市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校长戴有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全国特色教育先进工作者、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杰出校长奖等多项桂冠。这正是它多年来能够违规违纪、长盛不衰的原因。"杨东平在《端掉一个“黑窝点":清华龙校覆灭了吗?》一文写道。

  在北京国培京师教育科学研究院主任刘季宏看来,这种现象实际上是由于招生权和管理权分离所致。由于高校行政级别高,地方多为厅级,此外北京还有数十所副部级高校,其所附属的中学和小学的领导级别和地位,高于普通学校,而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只进行业务上的指导,并不具备决策权,这也造成了附中、附小与中小学教育主管部门的矛盾。

  “部分高校直属的附中附小,利用管辖范围和隶属关系的漏洞,拥有了特殊的招生优势,这是不对的。"刘季宏补充道:“从行政上管理而言,附中和高校是隶属关系,但从招生层面上说,附中、附小的应该统一接受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管辖。通过特殊途径和特权关系进行的招生,这实际上属于当前教育管理的灰色地带。"

  “名校本身是有特权的",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分析:“一部分特权用来给某些既得利益者解决他子女上学的问题,另一部分则依靠行政权力通过市场的途径来向外出售,提前选拔有实力的学生,维护它的长期存在优质生源,这就拉大了当前教育资源不公平、不公正的分配。"

“最严减负令"下的整改

  乱象丛生之下,家长和孩子们即便有幸通过坑班成功“晋级",却也难免身心巨疲。

  一位“上岸"就读清华附中虎班的初一的孩子向财新记者讲述了他的经历。“我是四年级的时候入坑的,在蹲坑两年后,六年级上学期得知自己被点上的。每学期龙校都会有大型集中考试,按总成绩排名定期点(招)。这两年我基本每周都会去上课,还要上一些别的辅导机构的课"。在他看来,龙校的强度不算大,育博远高强度训练那才叫累。“当时我只想要考清华附中,没有考虑其他学校,更何况班上其他同学也都是这么考上来的。"

  “减负"依旧是2019年教育领域热词。今年两会上,陈宝生公开表示,“治理校外培训机构,我们是不获全胜决不收手。一些违规的培训机构跟我们打游击战,我们就打持久战;跟我们打麻雀战,我们就打攻坚战!"

  2018年2月26日,教育部、民政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课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规定,严禁校外培训机构组织中小学生等级考试及竞赛,严禁数学语文等学科类超纲教超前学等“应试"培训行为。

  一大波培训机构受到波及。截至2018年12月,全国共摸排调研40.1万所培训机构,有问题的培训机构为27.3万所,整改了27万所,整改率为98.9%。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称之为"教育部颁布史上最严减负令"。

  在此轮整改大背景中,北京开始加速整改。2019年3月,北京市60多个校外培训机构被查处,“超前教学"、 “竞赛集训班"均被叫停;2019年1月,北京市教委发布《关于开展校外培训机构集中整改回头看的通知》,其中提出防止部分培训机构卷土重来,超前超标开展培训;2018年12月,北京市教委发布通报,北京市共排查出校外机构11264所,校外培训机构云集的海淀区成了重点纠察对象。

  龙校亦在被整改的名单之内。2018年9月30日,龙校官网曾发布《海淀区民办教育培训学校承诺书》,承诺“依法合规诚信办学,开展自查自纠工作,确保不出现`超标教学'、`超前教学'、`强化应试'等不良教学行为。"同时龙校还表示,规范招生行为,不将培训结果与中小学校招生入学挂钩,杜绝“占坑"、“点招"、“掐尖"等违规行为。

  “教育部这一轮对培训机构的整顿,固然要清理无证无照、有证无照的;但是,对于这些虽然证照齐全但有`基因缺陷',生来就是`政治不正确'的 `龙校'`坑班'之类,是否首先应当整顿清理,而且不能心慈手软,建议可吊销其营业资格,并且避免其死灰复燃。"杨东平公开表示。

  目前对于龙校的关停,家长的意见各异。一部分表示赞同,认为龙校这种以赚钱为目的,以某关系来绑架孩子,绑架家长的做法的确该取缔;一部分观望,认为其会换一个挂靠单位,继续卷土重来;另一部分则焦急求助,五年级、六年级孩子今后将通过何种方式入学?

  在家长们看来,当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下,要想上名校,点招和坑班是“不拼爹、只拼娃"的最好方式。

  要彻底斩断坑班产业链,不少观察者认为并非光靠严打补习就能实现。“名校与普通学校之间的差距一天不缩小,这种点招产业链就会一直存在。"储朝晖说。他提出,“就近入学、分片划区是今后推行的主流入学方式,但抑制择校热、严禁培训机构与升学挂钩等政策的前提,是教育部门需要提供均等的义务教育服务,而并非是单纯依靠距离远近入学。"



© 2016 武汉世讯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武汉中网维优
客服中心

QQ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员


电话咨询


027-87841330


微信公众号




展开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