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行业研究报告数据库

行业分类

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详细信息

找到报告 1 篇 当前为第 1 页 共 1

清华博士生无须发表论文?校方指培养新规或被误读

加工时间:2019-04-24 信息来源:财新新闻选编
关键词:清华博士生;论文;校方;培养新规;误读;
摘 要:
内 容:

有关清华大学博士学位毕业要求的一则新消息令观察者群情振奋,不过根据校方反馈,舆论对此可能存在过度解读。

  清华新闻网4月22日发布消息称,近日修订了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新规,取消在学期间须“达到学术论文的发表要求"这一硬性“毕业指标"。新规要求,博士生提出学位申请,其学术创新成果须达到所在学科要求。

  清华大学最新修订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下称《规定》),用以明确博士生的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培养方案、学位论文工作等基本要求,将从2019级博士生开始执行。该规定上一次修改是2014年。

  财新记者对比了新旧两份《规定》。根据原条文,为取得清华大学博士学位,博士生应该完成所在学科培养方案,撰写博士学位论文,由同行专家评审,并通过论文答辩。同时,根据学校和所在学科有关规定,博士生在学期间要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据财新记者梳理,清华各院系普遍要求博士生至少发表(包括正式接受发表)1篇国际SCI期刊收录的学术期刊论文,方可毕业。

  清华的博士不再要求发表论文?清华大学新闻中心工作人员回应财新记者称,这是误读,“说博士生在学期间不用发表学术论文是错的",进一步的解读会在稍晚些时间披露。

  据财新记者了解,新规意味着,清华大学不再从学校层面统一、强制要求博士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而是将权力下放到各学科,各学科和院系有了更多自主决策空间,制定衡量博士生的毕业标准。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各个学院对于博士生毕业要求的“学术创新成果",具体细则仍在制定中。

  清华新闻网消息称,被调研的同学认为,新规的发布,能有效避免片面追求论文数量所导致的“科研浮躁"、“学术不端"等现象。

  在解释新规出台背景时,清华方面指出,学校自2014年以来确立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在第24次和25次教育工作讨论会后,明确了博士生教育定位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学术创新人才,是一所大学人才培养高度的体现。

  清华方面表示,学校先后成为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以及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由此对博士生培养展开一系列改革举措,原《规定》中的部分条款和要求已不相适应。

  高校学术评价“唯论文论"的倾向,被诟病已久。2018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开展集中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问题。

  清华此举,被业内专家看作是与国际一流大学接轨的博士培养改革。而教育学者对此态度各一。

  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张端鸿对财新记者表示,学科是具有多样性的,一些学科并不适合以“发论文"作为学位授予要求。“有一部分学科,主要的学术载体实际上不是学术论文。比如,有些工科类的,可能是创新的成果,有些人文类的,可能是著作。"张端鸿说。

  4月22日,在网络问答平台“知乎"上,一位清华医学院生物学博士表达了担忧,不将论文发表情况作为博士学位申请的硬性指标,会否变相加大导师话语权,将博士生推向“唯导师论"的另一极端。

  “此前,国内高校采取由校方来确定统一的发论文的标准,其实,解决的就是导师要求不严、`放水'的问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解决中国博士培养体制问题,还需要建立完善高校导师制,对导师的权力、责任等进行界定,推进教师评价体系改革,引导其对学生进行更严格的过程管理,从而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 2016 武汉世讯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武汉中网维优
客服中心

QQ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员


电话咨询


027-87841330


微信公众号




展开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