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流域地下水与地表水微生物组成结构差异及其成因分析
作者:黄小兰;陈建耀;谢丽纯;杨雪韵;蒋华波;董林垚;周世宁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南昌330022;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东广州510275;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东广州510275;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加工时间:2013-10-15
信息来源:《中国环境科学》
关键词:小流域;地下水;地表水;微生物;差异;成因
摘 要:对中山大学滨海水循环综合试验基地的河道水和地下水进行采样,运用16S rRNA基因分析方法,研究微生物的群落组成、结构,同时,通过Mothur软件分析不同采样点的系统发育多样性和文库稀释曲线.结果表明,上下游河道水和地下水均以变形菌(Proteobacteria),厚壁菌(Firmicutes),古菌(Archaea)为优势种群,变形菌在上游堰、下游堰、R1、R2、R3分别占各自总数的29.7%、30.3%、28.1%、20.9%、14.2%;厚壁菌在上游堰、下游堰、R1、R2、R3分别占各自总数的9.7%、20.3%、19.8%、8.6%、39.6%;古菌(不可培养的泉古菌和广古菌)在上游堰、下游堰、R1、R2、R3分别占各自总数的14.2%、12.3%、11.7%、12.1%、3.5%.表明地下水、地表水微生物组成结构有一定的趋同性.另一方面,酸杆菌(Acidobacteria)、硝化螺旋菌(Nitrospira)、拟杆菌(Bacteroidetes)和Candidate division OPx等在不同采样点的丰度各异,不同埋藏条件下的地下水和地表水多样性指数与稀释曲线有所不同,揭示小流域的微生物组成、结构具有空间差异.研究显示,受周围水文地质条件、补给差异等影响,微生物种群随之演化,微生物特征与水文地质、化学离子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