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行业研究报告数据库

行业分类

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详细信息

找到报告 1 篇 当前为第 1 页 共 1

5G网络部署初期的4、5G协同优化问题探讨

加工时间:2021-02-05 信息来源:国研行业资讯
关键词:5G网络;4G网络;协同优化
摘 要:
内 容:

引言:以4G网络为基础,结合4G核心网内EPC,促进NGC和NR的有机融合,能够进一步缩短5G网络建设时间,同时还可以全面覆盖5G业务,短时间内便能够得到全面的回报,对于5G服务的推广应用具有积极意义。

一、5G对4G网络建设影响

5G网络建设目标并非是一种单纯的多频段网络,不同频段间还拥有不同功能,4G网络同样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存在超高速率方面的缺陷,无法满足5G网络发展需求,为此可以提供相应的控制功能。当下,部分运营商逐渐通过混合组网形式,把FDD当成核心点,通过TDD实现热点网络覆盖式混合组网。该项方案的施行也为5G网络发展积累重要经验,不但能够有效保护4G网络投资,同时还可以节约升级成本[1]。

二、4、5G网络协同优化建设措施

2.1 CRAN架构集中化与超密组网

建设超密组网过程中,促进CRAN架构实现集中化建设,成为理念实施的关键,能够满足当下的网络发展需求。第一是在改造4GCRAN过程中,需要融入集中化架构理念,将各站点内BUU全面集中起来,针对资源实施协调、统一管理,如此能够进一步减轻区间干扰问题。促进基站之间形成一种协调发展状态,不但能够提升网络性能,同时还可以为用户提供极佳体验。此外4G网络中还可以选择部分集中BUU,优化改善现有基站。

未来5G网络发展中,应该把用户当成第一标准,超密组网是用户为核心。在VOLTE无感知自动开通后,用户数量将会快速扩大增长,这其实也是对当下网络安全以及网络容量所形成的挑战。基于该种挑战下,可以结合杆站方式,实现D-MIMO,提升整体覆盖率,超密集组网建设中,同样需要把用户放在首要位置,形成用户为中心的网络,能够为5G网络应用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2 提升网络移动宽带服务水平

从技术角度分析,在4G网络朝着5G网络发展变化时,可以将其当成一种数字型改革。对于4G网络和5G网络的协同优化建设中,能够继续发展4G语音功能,进而提升用户感知,同时还可以释放各种频谱资源,为5G网络发展奠定坚实保障。针对网络中的高覆盖率和高容量来说,也是当下4、5G网络协同建设的关键,为此可以利用3D-MIMO强化整体波束赋形管理水平,深化大众针对网络边缘的整体感知,使其获得一种高清视频体验,这也属于5G网络体验的一部分。4、5G网络于协同优化建设中,可以实现物理层面的多通道能力整合,促进原本基站间干扰问题转变成基站内共用信号。

此外,相关运营商也需要结合当下发展现实状况,促进4.5G网络宽带服务水平逐渐提升,并把重点放到协作、码域以及频域等方面。比如可以选择利用典型波载聚合以及LAA技术针对小区间和LTE基站实施协作调度,从而进一步降低干扰问题,提升用户边缘速率以及系统平均容量。应用COMP技术也能够进一步强化用户体验[2]。

2.3 面向未来发展促进5G网络升级

5G网络实际应用中,需要为物联网、时延以及宽带等综合性业务应用提供有效支持,同时也能够证明5G网络整个架构服务中涵盖网络切片、发展架构以及UP和CP互相分析等,而这些也是以5G为核心所实施的一系列关键技术。特别是在站址需求下,通过初步分析能够发现1.8G单站覆盖半径主要是3.5G,在同样区域进行部署中,所需5G站数为5G站数的1.5到2倍,同时站址数量相对较多,预估投资规模也相对较大。结合不同业务类型分析,其在时延方面的要求也各不相同,DU和CU位置部署方面存在明显弹性要求,在时延方面要求也较为严格,为此可以结合MASSIVE IOT相关业务需求,按照当下网络光纤发展实际状况进行合理部署。

中国电信在2018年末便顺利完成第一个SA方案网络互操验证,相关方案也进一步证明了5GSA方案可行性,对于通信行业具有积极影响。通过此次测试也能够发现,中国电信于开放架构组网内,4G网络依然是当下移动业务核心承载网络,相对稳定,覆盖范围大,能够有效满足新时期的移动宽带发展要求。5G网络全面创新背景下,所选择模式也更加多样,为此在当前网络系统条件下,需要激发5G网络技术优势,合理应用4G网络资源模式,在确保用户体验和业务质量基础上,促进网络投资价值最大化,并为后续系统各项测试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三、结语

综上所述,4、5G网络协同优化建设其实也是促进4G 网络向5G网络顺利过渡的基础原则,在自然演进中,能够进一步深化用户体验。通过4、5G网络协同优化,为全面普及应用5G网络做好准备。


© 2016 武汉世讯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武汉中网维优
客服中心

QQ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员


电话咨询


027-87841330


微信公众号




展开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