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3年长沙市食品安全风险致病菌监测结果
作者:宋迎春; 杨柳青; 苏良; 马迪辉
加工时间:2024-11-20
信息来源:实用预防医学
关键词:食品;风险监测;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食源性疾病
摘 要:目的 了解和掌握长沙市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情况,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食源性疾病监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的要求,监测分析2020—2023年长沙市11类622份食品样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结果 622份食品检出食源性致病菌346株,其中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37株(49.33%),仅1株携带bon基因;沙门菌125株(24.65%),共21个血清型别,以肠炎沙门菌为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22株(10.68%),毒力基因以ail-virF-yadA-ystA-rfbC-ystB+型为主;弯曲菌68株(33.01%)、克罗诺杆菌32株(26.67%)、产气荚膜梭菌25株(13.59%)、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33株(7.25%)、蜡样芽胞杆菌3株(3.75%)、梭状芽胞杆菌1株(2.86%)。共检出257份阳性样品,总阳性率41.31%,2022年阳性率最高(66.67%),2023年阳性率最低(24.21%);阳性率显示生禽肉(81.06%)污染最为严重,其次为生畜肉(68.27%)、香辛料及粉(62.50%)、鲜银耳和湿木耳(49.33%)、调理肉制品(31.82%);散装样品阳性率(57.11%)高于定型包装(12.67%);农贸市场阳性率最高(63.86%),其次为零售店(35.14%)、超市(33.58%)、网店(22.22%)。结论 2020—2023年长沙市市售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比较严重,应加强高风险食品类别的监督管理和监测力度,做好食品安全监测预警,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内 容:原文可通过湖北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https://www.hbsts.org.cn/)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