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50 篇
13897 篇
477392 篇
16218 篇
11751 篇
3898 篇
6511 篇
1243 篇
75482 篇
37481 篇
12122 篇
1648 篇
2846 篇
3402 篇
641 篇
1237 篇
1970 篇
4900 篇
3858 篇
5414 篇
经济工作会议首提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出这样的信号:稳定大局,结构性调整。在货币政策方面,多位分析师预计,货币政策将相对宽松,且结构性地导向民企、小微企业、“三农"等薄弱环节。
2018年12月19日到21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下称会议),对2019年的经济工作做出部署。在“宏观政策强化逆周期调节"这一思路下,会议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解决好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相比2016年、2017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此次会议对于货币政策的描述删除了“中性"的说法,也不再强调“货币供给总闸门"。2017年初,央行通过公开市场加息等举措,一度将流动性收紧;2018年初以来,央行四次降准释放2万亿左右资金,流动性边际宽松明显。
此次会议的表述,反映出货币政策将继续维持相对宽松,即会议所提到的“流动性合理充裕"。华泰证券固收团队指出,预计2019年央行货币政策仍将保持相对宽松,整体上是“稳健偏松"。私募基金星石投资则指出,预计2019年仍会继续降准。
不过,此次会议着重于应对结构性的问题。国信证券策略团队指出,预计2019年整体社会融资总量预期增长目标依然会下调,货币政策更多着力点在于解决信用结构性失衡问题,类似于解决局部流动性陷阱问题。此前财新报道指出,2018年“宽货币、紧信用"的格局十分明显,实体经济融资乏力(见《财新周刊》2018年第43期报道“创造信用难在哪里?")。
正因此,“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首次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被提及。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对财新记者指出,货币政策传导之所以如此不畅,主要跟各类资源结构性错配有关;而此番提及,说明决策层让“宽货币"向特定领域“宽信用"进行传导的意图明显,比如倾斜向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等。
近期央行开展的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操作已经是个开端。12月19日晚,央行称创设TMLF,将根据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贷款增长情况,向其提供长期稳定资金来源,利率低至3.15%,期限最长三年(见财新网“央行设优惠利率工具支持民企和小微 定向降息来了?")。
正如中信建投宏观团队所指出的,央行将用好货币箱中的各种工具,包括定向降准、定向中期借贷便利、再贷款再贴现、抵押补充贷款、扩大合格担保品范围、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等,定向滴灌,加大对微观主体的金融支持。
同时,此次会议还提及,将扩大一部分金融供给,也是意在解决前述资源错配问题。会议指出,将发展民营银行和社区银行,推动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业务逐步回归本源。
曾刚分析称,仅从银行体系来看,这次会议重点提及的都是小型银行,这类银行天生的资源禀赋就在于支持民企、支农、支小,因此,将这类银行明确定位,再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能够缓解结构性的融资问题——民企、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央行研究局局长徐忠在2018年第九届财新峰会上也专门提及,金融体系的改革方向包括:健全中小银行体系,丰富金融供给的层次,更好地满足中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见财新网“徐忠:短期需求管理与结构性改革不能混为一谈")。
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民生银行提出了社区银行的打法,此后包括兴业银行在内的诸多中小银行效仿,在社区开设网点,但由于互联网等冲击及监管的不支持,许多社区银行网点很快关闭。对此曾刚认为,经济工作会议所提的社区银行,并非仅指便利店网点,应该是更为广义的一类概念,指各大县市级及乡村的分支机构。
不过,优化银行体系,增加小型银行牌照的供给,并不是改善货币传导机制的核心因素,关键在于寻找到真正的风险发现、定价、管控方法。比如曾刚提醒道,“客观上民企和小微企业的风险就是比其他类资产要高,所以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分散、分担商业银行此类贷款的风险。对银行体系进行适度优化是必要的,但不是解决货币传导梗阻的主要办法。"
除此,此次会议提及的“扩大直接融资",也是一种改善货币传导机制、解决结构性错配问题的方法。中信建投宏观团队指出,一是央行可能会通过设立民企股权融资支持工具——央行支持实体经济的“第三支箭"——的方式,带动企业信贷、债券、股权等融资渠道改善。二是央行会在发行渠道、工具种类、审批流程等方面积极创新银行资本补充工具,提升金融机构资本水平,缓解银行资本补充压力。
“未来的政策都将是结构性的政策。"曾刚对财新记者总结称。京东数字科技(原京东金融)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指出,防范“类流动性陷阱"风险的根本,在于采用市场化的化解手段,通过市场化改革走出困局,即拥抱熊彼特提倡的“破坏性创造";而过度通过行政手段,结构性顽疾仍然存在,效果往往是南辕北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