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周子勋;宏观政策;经济;
摘 要:
内 容: 就在市场对下半年宏观政策走向引发诸多猜测之际,7月2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已定调: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
本次会议强调,保持宏观政策稳定,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根据形势变化相机预调微调、定向调控,应对好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近期,央行人士与财政部门的人士就金融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和争论,这种争鸣是一种好事,实际上在经济下行压力之下,也的确需要财政和货币政策协同发力,更好地为宏观经济大局服务。
从近期的形势来看,金融政策有进一步放松的迹象。7月20日,央行发布通知,进一步明确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有关事项。与此前资管新规的口径相比,这次央行下发的通知有一定放松。
7月17日,中国银保监会召开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做好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座谈会时强调,大中型银行要充分发挥“头雁"效应,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7月23日,央行开展5020亿元一年期MLF(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利率持平于3.30%。除了投放量之外,央行近期关于MLF的另一举动也引发高度关注。上月初,央行宣布扩大MLF担保品范围。新纳入MLF担保品范围的有三类:不低于AA级的小微企业、绿色和“三农"金融债券,AA+、AA级公司信用类债券,优质的小微企业贷款和绿色贷款。
在市场看来,央行传递的信号非常明显:一是向市场投放基础货币;二是再度引导利率下行。总体而言,金融政策放松与当前国内面临的经济金融环境有着显著的关系,根本目的是要稳定经济。
从经济运行情况来看,今年上半年,财政收入、央企利润显示中国经济运行依然稳健,但是微观层面的表现和反应,则与宏观经济数据存在一定的差异,对市场环境有抱怨的企业不少,对发展前景缺乏信心的企业也有不少。
6月经济数据就表明,供给和需求两端均有所趋弱,这也加大了经济下行压力。值得一提的是,未来一段时间,地方经济将普遍面临发展困境。一些地方反映,现在发展经济既缺资源,又缺手段,还缺人才。
在资源方面,主要是缺钱,缺土地空间,缺好的企业;在手段方面,主要是缺融资渠道;在人才方面,城市化背景下大家都在抢人,很多基层地方不仅人才奇缺,甚至连劳动力也开始出现短缺。
从金融运行情况来看,票据融资增速上行反映企业信贷需求不足。
央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6月份新增票据融资2945亿元,占当月新增贷款总量近25%,是2016年2月份以来的最高值,票据融资已经连续3个月净增加。
通常情况下,票据贴现被认为是判断企业贷款需求的一个先行指标。企业融资需求旺盛时,银行会优先考虑安排贷款投放;当企业融资需求不足时,银行才会用票据贴现来填补用不完的贷款额度。因此,票据融资工具通常会成银行调节贷款结构的重要工具。票据融资增速上行,能够在去杠杆的环境下更好地支持企业经营,也满足了监管层的考核指标,但这也同时反映出实体经济信贷需求不足。
数据显示,6月份企业中长期信贷为4001亿元,与5月份的4031亿元环比基本上无变化,虽然年中时点企业短期借款可能有所增加,但反映企业中长期投资意愿的中长期贷款则相对疲弱,这表明企业资本支出意愿不足。
从跨境资金流动数据来看,6月结售汇顺差131亿元人民币(等值约20亿美元,5月顺差194亿美元),银行代客结售汇顺差473亿元人民币(5月为顺差1433亿元人民币)。1~6月银行累计结售汇顺差138亿美元(1~5月为117亿美元)。1~6月银行累计代客结售汇顺差2714亿元人民币(1~5月银行2241亿元人民币)。
这是企业、个人在汇率预期平稳环境下,自主调节境内本外币资产的结果。尽管国内资本流出风险尚未显现,但对此不可掉以轻心。
此外,在金融去杠杆的大背景下,银行信贷收紧,企业各个融资渠道都面临价格上涨、额度紧张。
目前企业的非金融机构融资成本已经达到20%。而一些小微企业更面临无钱可借的境地。根据中诚信国际的数据,自2014年以来,发生债务违约的公司中有83%都是民营企业。在今年头5个月,私营企业通过内地债券出售所募集的2750亿元人民币中,有2600亿元人民币用于到期债务再融资,仅有150亿元左右人民币是净融资。
相较之下,中国央行的数据表明,在截至今年4月的一年中,通过企业债券出售进行的净融资总额为9160亿元人民币。结合来看,这两个数据表明,逾95%的净融资流向了国有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金融去杠杆"力度有缓和迹象。
自2017年以来,中国宏观杠杆率上升趋势明显放缓,其中2017年杠杆率比2016年高2.4个百分点,增幅较2012年至2016年杠杆率年均增幅低10.9个百分点;今年首季杠杆率比去年高0.7个百分点,增幅比去年同期收窄1.7个百分点。
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日前表示,中国已进入“稳杠杆"的阶段。央行官员明确提出“稳杠杆",这相比过去的“去杠杆"是个重要转变。虽然它并不代表政策反转,但意味着以紧缩为主的调控政策到了阶段性变化的时候。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极为复杂的转型调整以及国内外经济贸易形势的变化,为了缓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中国货币政策微调显得十分迫切。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要通过释放充裕的流动性,来活化艰难转型中的中国经济,刺激中国的内需市场,扩大中国市场的消费,同时为深化多种改革、实现社会发展目标(如扶贫)创造更多的空间、提供更多的资源。
从某种意义上说,要稳定经济,必须让企业和市场活跃起来。在激发社会资源的同时,政府则要给出信用保证、法治保证,这也是营商环境建设的一部分。
需要强调的是,财政和货币任何一种经济政策若出现偏废,都不足以支撑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发展之下的市场需要。随着下半年稳增长的压力增大,更好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的效用,巩固和稳定经济增长的态势,可能是下半年政策层面需要改进的地方。
按照往年的支出习惯,下半年我国财政支出会加快,下半年财政支出规模占比通常会达到全年的60%。但也需要加大项目储备力度,部分财务规则需要调整,专项转移支付也有必要调整,同时需要更好地调动地方官员的积极性。
本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支持扩内需,要求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比如加快今年1.35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进度,推动在建基础设施项目早见成效。这个表述意味着未来基建投资增速可能触底反弹。
总之,目前的经济形势要求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必须相互协调,根据经济形势来确定如何执行货币和财政政策。就目前而言,宏观政策重趋积极有利于让市场缓解信用链条,有利于增大市场回旋空间(包括债务、融资等),有利于扩大内需、扩大国内市场,形成经济拉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