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99 篇
13868 篇
408780 篇
16079 篇
9269 篇
3869 篇
6464 篇
1238 篇
72401 篇
37108 篇
12060 篇
1619 篇
2821 篇
3387 篇
640 篇
1229 篇
1965 篇
4867 篇
3821 篇
5293 篇
美国因为重视基础科学而强大? 20世纪最大的战略欺骗
[ 美国多年来在科技研发的全国公私总投入中,基础科学始终只占15%甚至更小,这个占比是西方发达国家中最低的。 ]
美国人范内瓦·布什(Vannevar Bush)的名字,总是会和一本名叫《无尽的前沿》的书联系在一起,以至于他的传记也被起名为《无尽的前沿——布什传》。《无尽的前沿》这本70多年前的旧书,在一般公众范围并无知名度,但是在科学共同体边缘的某些小圈子里,却是被顶礼膜拜的对象。我在法国杂志《新发现》中文版上写了16年的“科学外史"专栏,因中方和法国的合作在2021年底结束,从今年起转到第一财经,正好先拿《无尽的前沿》来祭旗。
一份提交给美国总统的内部报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国已经胜利在望,1944年某日,罗斯福未雨绸缪,找科学官员布什来商量战后如何对待科学技术,布什担心打完仗科学会被扔在一边没人重视,建议罗斯福要对此“做点什么"。1944年11月17日,罗斯福书面要求布什提交报告,回答四个方面的问题,布什接受了任务。
布什当然又将任务分包下去,他按照精英主义理念挑选了一些人,分别成立了四个委员会,让每个委员会各自向他提交报告。四个委员会的报告交上来之后,布什为每个报告撰写了提要,以此构成提交给总统阅读的报告,而将各委员会的四份报告原文,连同他交代四个委员会成员构成的简要报告,作为附录。整个文件,包括提交给总统的报告,连同五个附录,就是《无尽的前沿》(Science: The Endless Frontier, A Report to the President on a Program for Postwar Scientific Research)。1945年7月5日,当布什将报告呈送上去时,美国总统已经换成了杜鲁门。
关于这份报告公开出版的年份,出现了一些争议。以前大家公认《无尽的前沿》是1960年公开出版的,这本来并无问题。但最近有学者出于辩论的目的,试图论证《无尽的前沿》在1945年即已公开出版,却是缺乏说服力的。
事实上,关于《无尽的前沿》在1945年“公开出版"的证据,是一张扉页的照片,但是那扉页下端并无任何出版机构,却分明印着“印刷局"(文印局,Printing Office)字样,这恰恰证明了它是一份内部文件。从常识看,递交给总统的长篇报告,总要打印印刷的,难道还能让总统阅读手写的文本?《布什传》在谈到这份报告时,一则曰“因为国家印刷局的耽误……",再则曰“布什……曾经把100份报告事先分发给了华盛顿的圈内人",都进一步证明它当时就是一份内部文件。
布什忽悠了媒体,却在政府层面遇冷
那么在1945年到1960年这15年中,围绕着《无尽的前沿》发生了一些什么事呢?我们还需要先回到文本本身。
就《无尽的前沿》目前已有的中译本而言,无疑是20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范岱年等译的版本《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最好,因为它包括了布什提交给总统的报告和五个附录的全文,以及一系列相关文件,全书版心字数22万余字。而2021年中信出版社的崔传刚译本《科学:无尽的前沿》,只有一篇导读和布什提交的那几十页报告(44~123页),所有的附录都去掉了(据说目前只能买到这样的版权),为此不得不用国内10位学者的“拓展评论"来填充篇幅(125~230页)。新版唯一可取的是,书名更为简洁有力了。
布什确实在报告中强调要发展基础科学:“基础科学研究是科学的资本。再者,我们已不能继续依赖这种科学资本的主要源泉——欧洲。"他还在报告最后提出,要成立一个基金会来资助科学研究。
因为杜鲁门总统对他的报告和建议无动于衷,布什传而向媒体披露他的报告,收到了一些“非常卓越"“划时代的报告"之类的溢美之词,让他聊以自慰。此后布什的这一说法在国际上广泛传播,影响了几代人,在中国也产生了相当大的郢书燕说式的影响。
杜鲁门对布什鼓吹的基础科学研究没有兴趣,成立基金会的事,在国会投了五年票都通不过,最后利用特殊程序总算在1950年通过了,定名为“国家科学基金会"(NSF)。
许多人一听说《无尽的前沿》,一看到NSF,就在精神上被震得跪了,就想当然地认为美国“开启国家强力资助基础科学研究新时代"了。但到NSF官网上去看一看呢?我第一次去查的时候,看到了一个非常惊人的数据——NSF第一年仅仅拿到15万美元!我怀疑我看错了,应该是15亿吧?再仔细看真的是15万!后来当然也逐年增加了,但往后每年NSF能拿到的钱始终只有美国科技研发总经费中的1.5%——注意是百分之一点五,这不就是一点点“面包屑"吗?
《无尽的前沿》至少在客观上产生了欺骗效果
我曾将《无尽的前沿》在1960年的公开出版视为“20世纪最大的战略欺骗",有些学者不以为然,甚至义愤填膺。但我这样说并非凭空猜测的“阴谋论",而是有依据的,最关键的是三个数据:
1.美国多年来在科技研发的全国公私总投入中,基础科学始终只占15%甚至更小,这个占比是西方发达国家中最低的。数据来自美国历年的SEI报告(Science & Engineering Indicators),全美科技研发总经费(“R&D总额",包括国家和私人企业的总投入)被分成三大部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发展,后两部分都是应用和技术研发。
2.被许多人视为美国基础科学研究象征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多年来始终只能获得美国全国科技研发总经费中的约1.5%。数据来自历年SEI报告及NSF官网。
3.在NSF每年获得的经费中,又只有约20%投入了基础科学研究项目的资助。数据来自NSF官网,上面列有NSF为60周年纪念而开列的60项成功资助项目清单(1951~2011年),经统计发现:只有12项可以明确为基础科学研究,倒是有24项可以明确为技术,比如条形码、云计算、光纤等,也就是说,NSF得到的“面包屑"中,只有大约20%才是用于基础科学研究的。
也就是说,当世人普遍相信美国正是因为重视基础科学研究而成就霸业时,美国人实际上做的完全是另一套。如果坚持要将布什和美国科技视为一个整体(许多人愿意如此),那结论只能是:美国在说一套做另一套。
当然,尽管布什是美国的科学官员,但考虑到他的主张事实上在美国政府中颇受冷遇,我们并无足够的理由将他和美国科技视为一个整体。所以实际上很可能是:布什在说一套,美国政府在做另一套。
但问题是,许多人曾天真地相信:美国人说的和做的,必然是同一套。这直接导致《无尽的前沿》在中国产生了奇特的影响——许多人由此坚信:美国就是因为重视基础科学而强大的,尽管这个信念完全得不到数据的支持,只是因为听说布什这么说而已。
归根结底,布什这么说,也许只是他们少数人的愿景宣示,但也可能是冷战中一次有意识的战略欺骗。无论如何,在客观上它确实对世人(包括许多中国学者)产生了广泛而真实的欺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