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99 篇
13868 篇
408774 篇
16079 篇
9269 篇
3869 篇
6464 篇
1238 篇
72401 篇
37108 篇
12060 篇
1619 篇
2821 篇
3387 篇
640 篇
1229 篇
1965 篇
4866 篇
3821 篇
5293 篇
中国经济需要通过结构调整实现新的供需平衡
2018年我国经济总量首次突破90万亿元,实现了6.5%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61万人;收入水平稳定增长,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实际增长6.5%;物价水平较为平稳,CPI在2%上下波动,全年平均2.1%。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我国经济整体保持平稳运行实属不易。
然而,这难以掩盖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2018年四个季度经济增速分别为6.8%、6.7%、6.5%、6.4%,呈现逐渐下降趋势。6.6%的年度经济增速创下自1990年以来的新低;四季度GDP增长6.4%,也是近10年首次跌破6.5%。经过长时间高速增长和扩张,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速放缓是必然。需要正确看待增速放缓问题,要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探寻经济放缓的原因,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供给端结构转型升级正在推进
从供给端来看,经济增速放缓主要是由于传统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产业萎缩所致。2018年钢铁、煤炭、水泥等产能过剩行业的去产能任务提前完成,产能化解出清带来短期阵痛,影响了经济增速。经过测算,主要产能过剩行业如果每年化解过剩产能10%,可能直接导致经济增速放缓约0.3个百分点。但这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由此造成的经济增速放缓可能并不是坏事情。随着去产能进程持续推进,将逐渐激发经济增长新活力,形成新的供给活力。
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在供给端表现得较为明显,主要存在于两个层面。
一是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8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5.8%,连续两年低于6%,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而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7.6%,连续7年高于整体经济增速。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2.2%,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11.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9.7%,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当前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时期,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减弱,服务业的贡献度逐渐增大,推动我国从工业型经济逐渐向服务型经济转型。
二是工业产业内部结构转型升级。当前是旧动能供给走弱的末期,同时是新动能形成的初期,处于新老动能交替的关键节点。传统产能过剩行业产值增速很低甚至负增长,而新动能领域增长较快。在规模以上企业工业产值中,采矿业增加值增速只有2.3%,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增加值增速仅有-5%。初级资源能源产出增长明显低于经济增速,表明经济增长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减少,增长质量和效率提升。与此同时,高新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增长快速,推动工业产业结构优化提升。2018年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1.7%、8.9%和8.1%,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快5.5、2.7和1.9个百分点。有的产业增长很快,微波终端机、新能源汽车、生物基化学纤维、智能电视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04.5%、40.1%、23.5%、18.7%,实现两位数以上的快速增长。
需求端存在较大的消费增长潜力
从需求端来看,三大需求中经济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是投资增速下降。2018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降至5.9%,比上年放缓了1.3个百分点,显著低于GDP增速。从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类别来看,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制造业投资较为稳健,基建投资增速显著下行。2018年制造业投资增长9.5%,比上年度显著提升,主要原因是在过去几年限产作用下,高能耗制造业投资形成低基数,2018年出现修复式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同样高达9.5%,其中很大原因是土地购置款大幅增长。2018年基建投资增速大幅下滑,全年增长3.8%,比上年度断崖式下降15.2个百分点。基建投资大幅下降是导致固定资产投资放缓的主要原因,也是影响2018年经济放缓的重要原因。基建投资大幅度回落,原因在于去杠杆见效、强监管落地、地方债务管控加强、PPP项目全面清查、环保力度加大、财政赤字率调低等宏观政策的叠加效应。
从外需来看,虽然外部环境错综复杂,但并没有影响2018年出口增长。2018年出口增长了9.9%,增速并不差。这存在应激式“抢出口"增长特征,一方面透支了2019年的需求,另一方面抬高了同比基数。在保护主义抬头、美国经济增速可能放缓和部分发达经济体政策不确定环境下,全球经济复苏放缓,2019年外需走弱压力加大。受外需环境不确定性影响,2018年三季度以来已经出现出口订单显著减少,未来出口增速可能明显下降。我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家,继续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也不现实。因此,应扩大内需,增强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
扩大内需的重点在于促进国内消费增长,近年来出台了大量促进消费增长的政策,2018年消费增长9%,增势相对平稳。促进开放、增加进口、提高消费者福利的政策频繁出台并不断释放效力,将对消费起到提振作用。下调和取消部分消费品进口关税,对整车和零部件进口关税大幅调降,通过扩大进口把消费端留在国内。个税改革稳步推进,降低个人税收负担,将对消费起到积极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当前存在影响消费增长的三个因素。一是近年来居民按揭贷款快速增长导致居民部门杠杆水平上升,将抑制居民的消费支出能力,对消费形成挤出效应。二是房地产市场高速扩张期已过,商品房销售放缓对后续装潢、家具、家电等消费带来影响,将在2019年集中体现。三是随着车辆保有量上升,叠加前期刺激政策的退出,汽车类消费低位徘徊,2018年下半年以来汽车销量持续负增长,全年增速为-2.4%。
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在需求端表现也较为明显。2018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6.2%,比上年提高18.6个百分点,高于资本形成总额43.8个百分点,是经济增长最大的动能。我国拥有近14亿人口的消费市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和中产阶层的扩大,将对我国经济持续平稳增长形成有力支撑。随着国内消费市场的逐渐发展,存在有效供给不足问题。近年来出现明显的消费外流现象,2018年1-11月我国服务贸易逆差达到1.77万亿元,其中超过90%是旅行项目逆差。这反映出国内供给难以满足人民消费需求,出现供需失衡情况。
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平衡
根据全球经济发展经验,几乎所有国家达到我国当前阶段时,都面临供给和需求不平衡问题,都经历了经济增速的放缓。有的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升级之后达到新的供需平衡,逐渐成为高收入国家;而有的国家则供需结构长期失衡,跌入了中等收入陷阱。从供需两端来看,我国目前的问题是供给结构转型滞后于需求结构转型,导致供给和需求之间不匹配。因此,不能继续简单地追求经济规模扩张,继续保持高增速是不切实际的,而要更多注重经济质量的提升和经济效益的增长,在结构转型中实现供给和需求达到动态平衡。
实现供给和需求平衡的最有效措施是推进改革开放。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们要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对外开放。在深化改革层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相关改革走深走实。国企改革的重点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和公平竞争,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财税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要紧密相连,2019年将健全地方税体系,规范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在对外开放层面,改革的重点在于放宽市场准入,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过去对外开放主要是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未来要向规则制度型开放转变,降低制度成本,推动市场多元化发展。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也就是供给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导致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只有通过不断的改革开放才能推进供给端转型升级,实现供需之间的平衡,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