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99 篇
13868 篇
408774 篇
16079 篇
9269 篇
3869 篇
6464 篇
1238 篇
72401 篇
37108 篇
12060 篇
1619 篇
2821 篇
3387 篇
640 篇
1229 篇
1965 篇
4866 篇
3821 篇
5293 篇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技术创新日趋活跃,我国应抓住全球技术产业竞争格局变革的机遇,统筹处理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信息技术深度应用和新兴产业培育的关系,更好地实现自身发展,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增长中的地位。
中国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可望进一步缩小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技术创新水平与国际差距总体上呈缩小趋势,不少领域的差距由过去的“望尘莫及”发展到现在的“望其项背”。2011年我国研发支出上升到世界第二位,占全球的比重由1993年的2.2%增加到12.7%。专利申请数量跃居全球第一,国际专利申请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中兴、华为成为申请全球专利数第一和第三的企业。在影响未来研发走向的十大关键性领域中,我国有8项进入研发领先国家前五位,其中,在农业和食品生产、军事航天、国防安全、能源生产与效率、信息与通信等4个领域进入前三位。
根据中国科学院预测,未来5~10年我国在信息产品自主可控、干细胞整体研究、量子通信、高性能钢铁等基础原材料以及高铁、核电、大飞机等重点工程的关键材料自给,铁基超导体和纳米孪晶强化研究和应用等方面可能取得重大科技突破。同时,也应看到我国尽管在专利等数量指标上进步明显,但创新质量还不高,部分关键性领域差距甚至在加大,如集成电路领域等。
未来5~10年,如果我国能够抓住全球技术产业竞争格局变革的机遇,加快改革不适应创新的体制机制,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和企业家精神,依托庞大的市场应用空间、稳定较快的经济增长和“科技人口红利”,技术创新有望取得新的突破,成为全球重要的技术创新中心之一。
中国技术创新面临三重任务,在推进信息技术深度应用、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的同时,必须重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在信息技术深度运用和新一轮技术革命孕育阶段,我们要统筹处理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信息技术深度应用和新兴产业培育三者的关系。认真完成好这三方面任务,是我国未来十年应始终坚持并统筹兼顾的技术创新方针路线。
——中国技术创新面临补课、扩展、迎新三重任务
当前,我国工业化总体上处于中后期阶段,工业化尚未完成,还存在为过去技术革命“补课”的任务。同时,面对当前全球正在兴起的以宽带计划实施为国家战略标志和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为技术标志的新一轮信息化浪潮,需要加强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领域的全面渗透和深度应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此外,还要未雨绸缪,积极推动生物、能源、材料、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技术突破,抢占未来技术制高点,为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布局”。
——重视基础能力建设,防止一哄而上、盲目跟风
近年来,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和要素成本上升的挑战,各地对新技术、新产业保持了高度的敏感性,都很重视抢抓新技术革命的机遇,以加快自身发展。但也发现不少地方过度追逐热点,没有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来发展,盲目跟风、一哄而上的情况突出。而在产品工艺、质量、品牌、技术、管理等基础能力建设上,下功夫不够,几年下来技术和产业反而更加滞后。
应加强国家整体战略部署,引导各个方面以务实理性的态度对待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正确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健全企业和区域的创新激励及倒逼机制,切实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形成合理分工布局,提升把握新机遇、驾驭大局的能力。
——坚持双轮驱动,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更加重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在新形势下抢占国际产业和技术制高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不少规划和政策,努力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但也发现一些地方把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发展对立起来,存在“新兴产业就是先进产业,传统产业就是落后产业”的认识误区,大量的优惠政策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而传统产业面临转移、退出的局面。
当前,传统产业依然是我国工业的主体。2010年,我国传统产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4%,职工人数占全国工业的90%以上,产值占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总产值的90%以上,税收占全国财政收入的80%。未来我国要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关键在于规模庞大的传统产业如何转型升级。在发达国家,即便是经济发展到较高的阶段,传统制造业依旧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对保证就业、促进财政收入的平稳增长具有重大意义。美国1994年传统产业占制造业增加值的76%。
因此,在产业发展上不应厚此薄彼,要正视和解决传统产业面临的矛盾和困难,推动技术创新对传统产业和低附加值环节进行改造,借助产业梯度转移推动价值链的合理布局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围绕品种质量、节能降耗、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等重点,完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应用推广机制,提升传统产业创新发展能力,促进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协调发展。